由著名學者鄭永年教授領銜撰著的新書《深圳2035: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圳展望》近期由深圳出版社出版,與閱讀鄭教授的時評專論一樣,從翻開第一頁,就迫不及待地讀下去,一鼓作氣、暢快淋漓,解惑解渴、意猶未盡。該書獲評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足見選題意義之重大以及作者之大手筆。
由於工作關係,筆者曾多次在廣州、深圳拜訪鄭永年教授,每次都為鄭教授的學術擔當、學術氣象、學術創見所震撼、所感動。閱讀這本書同樣有這樣的感受,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大使命,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建設」重大任務,深圳怎麼辦?中國學者怎麼做?鄭永年教授通過本書,給我們也是給社會作了一個示範,給理論界和實務界提供了一份理據厚實的可行性建設思路,我們從中又一次體會到了鄭教授的學術品格和家國情懷,感覺本書有以下特點和價值:
一是視野宏闊,在大敘事中為深圳精準定位。正如本書作者所指出的,「全書的研究分析聚焦在國際、國家、區域和深圳四個層面上」,這還只是反映了地理橫切面的一個維度。實際上,本書視野宏遠,大開大合,既勾勒縱向數千年的歷史大脈絡,又重點關注橫向世界範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實踐,條分縷析,察古鑒今,皆為深圳先行區建設提供參考之資,以期發揮出後發優勢。
比如,在縱向考察方面,本書第一章就述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思想根源」,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文化土壤、19世紀以來歐美的現代化建設實踐、1949年以來新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等不同角度來聚焦論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構想。
城市發展的鮮活材料
再如,本書第二章所建構的「深圳現代化建設的城市參照體系」,都是諸如紐約、倫敦、東京、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等世界及亞洲「全能冠軍」「單項冠軍」城市,視野之廣、立意之高,可謂無出其右者。
又如,第三章「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路徑的國際經驗」部分,提出了英美、北歐、東亞、蘇聯等四種現代化模式,這一分析範式既是歷史的縱向分析,也是橫向的國際比較。這種兼具古今中外的研究視野和寫作風格,是鄭教授作品的一貫文風,在本書亦十分突出,例子不勝枚舉。
二是論證科學,在多學科比較分析中求得真知。本書的研究主題是深圳的現代化建設問題,而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人都知道,城市研究、現代化研究從來都不是單一學科所能支撐、所能完成的研究課題。大家知道,鄭永年教授團隊具備多學科學術訓練和堅實豐厚的研究基礎,因此本研究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綜合運用了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公共管理學,特別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等學科理論方法,「力爭使成果在內涵上具有綜合性、系統性、開放性和探索性」。
比如,書中重點討論的現代化理論與現代化指標體系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超大城市治理問題、「政府─市場─社會」關係問題,以及韌性社會、風險社會、福利社會等問題,都是需要多學科探討的複雜性問題。
再如本書列舉的「國外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成功案例」,更是多學科觀察評判綜合的結果,作者所關注的也是波士頓、紐約、斯德哥爾摩、東京等四個城市的不同現代化主題和特色,都不能統一到經濟現代化這一單一範疇中去,這樣才能為深圳多元一體的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全面的借鑒。這種多學科交叉比較研究範式,是本書的一大特徵,也是確保本書研究質量和研究水平的方法論基礎。
三是為我國區域發展和城市建設提供了一本很有價值的參考書。本書以深圳為名,但其實際意涵和指向遠超深圳,可以說對於當前我國區域發展和城市建設具有通用參考價值。
首先就在於本書所聚焦的中國式現代化這一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政治經濟生活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書中對中國式現代化及「三新」的相關理論與政策、機遇與挑戰、戰略與路徑等都梳理分析得十分系統精當;其次在於本書所具有的古今中外的宏闊視野和世界範圍現代化城市建設正反兩方面的典型案例與寶貴經驗,可以幫助人們開闊眼界、廓清迷霧、找準新路;還有就是深圳作為「雙區驅動」的先行示範區及其實踐探索,其一舉一動在全國都有標誌性意義;這些都是國內其他地區現代化建設和城市發展可資學習參考的鮮活材料。再就是本書所提出的極富學術創見和魄力的「深圳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把握的兩個基本原則」「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台」「有限全球化」「第二次入世」「發揮『三層資本』優勢」等觀點,既具創新性,更有啟發性,很值得認真閱讀體會,學習借鑒。
通讀本書,還有一個細節給我很大觸動,也引發我的一些思考。就是本書開篇序言的第一段有這樣一句話:「作為中國四大超一線城市中土地面積最小的城市,深圳土地面積只有北京的八分之一,只佔全國土地面積的萬分之二,但近年來深圳的地區生產總值卻幾乎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這句話無疑是為了突出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深圳所取得的偉大發展成就,以及突顯「深圳已經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整個中國一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兩地合作發展新模式
但是這句話中的相關數字引發我兩點思考:一是正如本書多處所指出和強調的,深圳、香港兩個城市聯繫的緊密性、合作的重要性、一體發展的可能性,但是全書從立意、布局到文字似乎並未將香港(的重要性)置於系統思考布局深圳現代化建設的應有高度;二是回歸祖國前後,香港作為早發地區其經濟總量竟然能夠佔到全國的近20%(現在則不到3%),而香港的土地面積則還不到深圳的一半,佔全國土地面積更是萬不及一。
由此也想說明兩點,一是從全國範圍看,今後的深圳仍然會發展,但是它在國家的經濟比重及影響力是否也會存在逐漸下降的問題,以及如何長期保持其強勁發展勢頭和引領性地位;二是從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實踐看,深圳的現代化建設和發展離不開香港,而從新時代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實踐看,深圳仍然不能離開香港,那麼需要考慮的是,深圳的現代化建設是否必然或者必須要納入香港抑或與香港並聯,達到統籌兩市一體發展的狀態或層級,這裏所指的不僅僅是將香港作為發展元素或要素,而是作為一個城市的整體。
由此又給我帶來一個美好的期許。不僅期待鄭永年教授在該書序言中所提到的「深圳研究三部曲」的盡早面世,讓廣大讀者們一飽眼福、先睹為快。更期待鄭教授團隊在本書的基礎上,能夠繼續深化對深港一體化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兩個課題的研究,以期與該書並列成為新的「深圳研究三部曲」。這可能已是對作者的苛求,也是與本書關係不大的話題了。
暨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