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動關稅戰至今剛滿一個月,嚴重衝擊全球經貿發展。對於香港來說,關稅戰的衝擊仍有待觀察,但過去一個月來,香港各界信心堅定、不慌不亂、應對有序,展現出團結一致、迎難而上、求變作為的精神面貌,這是以往所不可能看得到的。事實說明,完善了制度機制,再大的風浪也無法動搖香港的穩定發展。堅定與國家站在一起,反對霸權霸凌,善用自身優勢積極作為,香港一定能戰勝挑戰。
必須看到,眼下的關稅戰不是短期事件,正如有外國媒體形容「已經回不去從前」,將從深層次上改變世界貿易、經濟乃至地緣政治的發展。香港對此要有充分且深刻的認識。
一是貿易戰意味着整體國際經貿格局的改變,香港需要識變應變求變。從表面上而言,美國出口只佔香港整體出口的極小部分,直接影響有限。但另一方面,轉口貿易佔了香港出口的較大比例,而不少港商在內地以及東南亞設廠,同樣以美國為出口目的地,因此關稅戰不可避免會從多方面衝擊香港。從更廣闊層面而言,關稅戰是美國新戰略的其中一環,未來必將還有更多的逆全球化的政策出台,全球供應鏈必將全面重整。因此,香港以往的經貿模式未必能適應新的形勢,必須因應發展變代而主動求變,研究探索新的方向。
展現團結一致迎難而上面貌
二是香港有足夠的優勢、實力和底氣去應對新挑戰。香港雖然是一個高度外向型的小型經濟體,但香港之所以是香港,是因為我們擁有無可取代的優勢。這就是「一國兩制」之下的「內聯外通」角色。香港高度開放、資金人才自由流通,法治優勢及政治穩定,政府廉潔高效,更重要的是,背靠內地十四億人口的超大型消費市場,有中央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因此,香港擁有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應對挑戰的能力。
在動盪的國際形勢之下,香港既要保持足夠的信心和定力,更要積極作為,主動應變求變謀變。為更有效應對關稅戰,需在短期應急與長期轉型之間尋求平衡。
首先是拓寬多元市場,降低對美依賴。東盟、中東及非洲等新興市場潛力巨大,香港可借助《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及「一帶一路」倡議,深化與這些地區的貿易合作。政府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出口補貼,提供市場調研及法律支援,降低進入新市場的門檻。同時,抓住內地擴大內需的政策機遇,擴大對內地市場的出口。內地消費市場的增長為香港產品提供了廣闊空間,特別是高端消費品及綠色科技產品。
其次是強化金融市場,分散經濟風險。香港應積極發展產品市場,例如綠色債券及數字資產交易,幫助市場分散風險。政府可進一步完善金融基建,吸引更多國際資本流入,提升香港作為全球資金避風港的地位。此外,香港可探索數字貨幣及區塊鏈技術在跨境貿易中的應用,降低關稅戰對傳統貿易的影響。通過與內地合作推廣數字人民幣,香港可在全球金融創新中搶佔先機。
再次是推動產業升級,增強整體實力。香港產業結構相對脆弱,過度依賴傳統出口行業難以應對外部衝擊。政府應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推動智能製造、生物科技及綠色能源等高附加值產業發展。例如,香港可參考新加坡的科技孵化模式,建立更多創新科技園區,吸引全球頂尖人才。施政報告提出的就業措施為產業升級提供了基礎。通過吸引和挽留人才,香港可打造更具活力的勞動人口,提升產業競爭力。
背靠14億人口超大消費市場
最後是深化與內地合作,抓住發展機遇。香港要更好地利用「一國兩制」優勢,深化並加快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參與內地高質量發展。例如,香港要加快與深圳打造科技創新走廊,將香港的金融及法律優勢與深圳的製造能力結合,共同應對外部挑戰。此外,香港應積極參與國家「雙循環」戰略,與內地的產業鏈整合將為香港企業提供更穩定的供應鏈,降低關稅戰的衝擊。
關稅戰為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也為其轉型升級提供了契機。特區政府官員早前指出,香港不會向美國的無理壓迫低頭,而是以堅定信心化危為機。通過拓寬多元化市場、強化金融市場、推動產業升級、加強國際游說及深化與內地合作,香港不僅能有效應對關稅戰,還可在全球經濟重塑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
背靠祖國,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和國際金融中心角色不會輕易動搖。正如夏寶龍主任所指出,歷史大勢不可阻擋,時代大潮浩蕩向前。我們堅信,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有偉大祖國作堅強後盾,有全體港人努力打拚,有高水平安全的護航,香港由治及興必將乘風破浪、砥礪前行,「一國兩制」事業一定會越走越穩、越走越好!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海南社團總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