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6日公布,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31875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4%,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2%。
中國經濟以「開門紅」為全年經濟走勢奠定基調。這一增速不僅高於去年全年和同期水平,也高於市場預期的5.2%,更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彰顯了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與潛力。
特別是,中國經濟也面臨外部環境惡化與內部需求不足的雙重挑戰,中國經濟開局良好更是不易。
從一季度的亮眼成績看,既得益於前期政策效應的持續釋放,也與經濟結構轉型的深化密不可分。從政策層面看,2024年四季度以來實施的「一攬子增量政策」延續至今年初,包括設備更新補貼、消費以舊換新、地方政府專項債加速發行等舉措,有效提振了製造業投資和消費需求。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5.7%,對全部投資的貢獻率超過六成;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拉動相關商品銷售額超1.3萬億元,推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回升。
從結構轉型看,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新興產業產量大幅增長,出口產品中集成電路、船舶等高附加值商品佔比提升,表明中國經濟的創新驅動特徵日益顯著。
深化改革激活經濟增長潛力
一季度經濟「開門紅」,但也要看到依然存在內外疊加的雙重挑戰。
從內部看:一是內需動能仍顯不足。儘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6%,但消費傾向持續走低,3月CPI同比下降0.1%,PPI連續負增長,折射出居民和企業預期偏弱的現實。二是房地產投資同比下滑9.9%,儘管銷售降幅收窄,但高庫存和房企流動性壓力仍制約行業復甦。
從外部看,美國濫施關稅帶來的外部形勢還在繼續惡化。一方面,拉低出口動力。一季度數據顯示,中國出口同比增長6.9%,雖展現韌性,但部分外向型行業已感受到成本攀升與訂單轉移的壓力。美國主導的「友岸外包」策略,迫使部分跨國企業將產能向東南亞、印度轉移,這對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構成挑戰。中長期來看,若美國單邊主義關稅政策繼續加碼,機電產品、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領域可能受挫。
這些挑戰並非不能克服,未來能通過政策協同刺激經濟增長,以及通過深化改革激活經濟長期潛力。
一是通過逆周期政策的疊加發力。投資方面,可擴大赤字率至適當高度,通過超長期特別國債、PSL(抵押補充貸款)等工具支持「兩重」項目(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建設,同時「分城施策」化解地方債務,對人口流入、產業活躍的城市延長化債周期,提升財政資金效率。貨幣政策需進一步降息降準,降低真實利率以刺激民間投資與消費,並通過結構性工具定向支持小微企業與科技創新。房地產領域,除放鬆限購、保交樓等短期措施外,需推動行業重組,探索設立「中央房地產穩定基金」收購存量房與土地,緩解房企流動性危機。
二是消費領域的夯基固本,破解收入與社保瓶頸。短期可通過消費券、以舊換新擴圍至服務領域等手段刺激需求,但中長期必須解決居民「不敢消費」的根源問題。有專家認為,需通過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勞動報酬佔比,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並完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國人的消費意欲,激活人們的消費激情。此外,放寬旅遊、文化、醫療等服務業市場准入,發展銀髮經濟、冰雪經濟等新業態,可釋放多元化消費潛力。
以開放與創新對沖外部風險
三是以高水平開放與創新驅動對沖外部風險。面對貿易摩擦,中國需加速構建「雙循環」格局,以內需市場吸引全球資源。一方面,通過RCEP深化與亞洲、非洲的貿易合作,分散出口風險;另一方面,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推動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質生產力」發展,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此外,需將外部壓力轉化為改革動力,例如以關稅倒逼製造業升級、以技術封鎖激勵創新突破,形成「壓力─轉型─升級」的良性循環。
一季度經濟數據的亮眼表現,證明了中國經濟的抗壓能力與政策工具箱的有效性。未來將短期「穩增長」與長期「促改革」有機結合,便能在內外壓力交織中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若能在需求側打破「低消費─低投資」的惡性循環,在供給側加速創新與結構升級,中國經濟完全有能力在風浪中行穩致遠,為全球經濟復甦注入更多確定性。
正如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所言,「要實施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積極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推動經濟運行穩中有進、持續向好。」這一目標的實現,既考驗政策制定的智慧,更依賴改革攻堅的勇氣。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