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是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舉辦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亦為香港指名了新時代的發展目標。各界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把握好香港角色、香港方向、香港擔當,履行好職責義務。事實上,香港的未來與國家發展大局密不可分,只有準確認識國家發展的重大方向和重要意涵,香港才能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過程中發揮獨特優勢,加快實現發展的新突破。
全國兩會不但就國家各領域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而且為香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更好發揮作用提供了清晰指引。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直接涉港的部分提出了「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要求。需要看到的是,這不應被視為香港「僅有」的任務。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十大工作任務,當中不少都與香港的定位和優勢密切相關,只要運用得宜,在國家未來的發展進程中,香港可謂機遇處處,更是大有可為。
例如報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部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自由市場經濟在擴大國內需求方面無疑具有獨特優勢。最直接的舉措,便是利用金融中心地位,為內地吸引和引導海外資金,投入提升消費便利性的基建項目,例如交通、電商物流平台等等,以進一步提升市場運轉效率,促進內需增長。
始終保持宏觀開闊思維
另一方面,香港不能忘記自身也是國家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業始終是香港不能忽視的支柱產業之一。而內地遊客作為香港旅遊業的重要客源,未來香港可針對內地遊客推動更多優惠政策,比如購物券、文化體驗套票、爭取更多「一簽多行」城市等等,以提高內地遊客在零售、餐飲及娛樂方面的消費。
同時,香港也必須用好自身「內聯外通」的優勢,例如建設更完善的跨境電商平台,方便內地消費者購買國際品牌產品;也可以作為國際企業進入內地市場的試點,提供產品測試平台,豐富內地消費者的選擇等等。
只要站在國家發展的全局高度和認清自身的定位,就不難發現兩會在各領域工作的一系列部署,都有不少可供香港大展所長的地方。中央多次要求香港必須就新形勢識變、應變、求變,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香港更要始終保持着宏觀和開闊的思維,不能光着力於個別方向,卻錯失了其他方面的重大機遇。
比方說,工作報告指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也強調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誠然,人工智能一直是香港創科的重點發展方向,但創科並不只有人工智能,工作報告亦同樣要求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
雖然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是香港未來的主要目標之一,但也不能忘記,香港也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同時坐擁五間全球百大的大學,更擁有世界知名的強大科研團隊。例如香港在生物製造領域,尤其是生物醫藥和生物材料方面,一直以來都在前沿技術上具有領先地位。香港有逾20間大學實驗室獲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成立國家重點實驗室或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其中至少13間就與生物科技有關。
加快經濟產業結構轉型
又例如在人機交互、智能控制和感知技術方面,香港多間大學的科研機構都取得了顯著進展,開發出具有先進感知能力的智能機器人,能夠在複雜環境中執行任務。
今年初科大工學院便成功研發出一款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術機械人,體積較現有同類型機械人小60%,集拍攝及精準導航能力,可協助醫療人員在人體內取樣、傳送藥物及進行激光熱療手術;去年由港企藍點子研發的全港首個客服機械人也開始投入服務,提供辦理入住、即場付款及提取匙卡等服務,縮短客人一半等候時間。而由同公司推出的智慧酒店文檔管理系統更獲全球約30間酒店、共2萬間客房使用。
諸多例子都說明香港創科不必局限於AI,還有更多路徑可大展拳腳。雖然香港產業單一等問題不可能一下子解決,但在技術轉移、人才交流、拓展市場等方面,仍然可以為國家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多維度的支持。在內地龐大市場和資源的支持下,香港的科研成果將有更大空間得到轉化,亦能與內地加深合作開發更先進的新技術,使香港形成多元而具國際化視野的創科生態。
香港學習宣傳貫徹全國兩會精神,是「一國兩制」的題中應有之義。對兩會精神的解讀,必須要帶有全局觀念,準確理解國家政策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推動自身發展並加強與內地的交流合作,這是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的重要使命,也是香港未來的希望所在。香港接下來唯有發揮制度優勢、堅持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強化內聯外通、完善特區治理、嚴密防範風險,才能實現香港更好發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