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國際觀察/G7外長會的霸權算計與聯盟裂痕\張敬偉

時間:2025-03-18 05:02:03來源:大公报

  當地時間14日,七國集團(G7)外長會在加拿大魁北克落幕。此次會議是在特朗普政府徵收鋼鋁關稅、欲吞併加拿大,以及拋開歐洲盟友推行所謂「烏克蘭和平協議」的背景下召開的,因此會場氛圍顯得異常詭異,也被國際社會視為「特朗普外交試金石」。會議聲明向國際社會展示了西方「團結」的假象,但無論是美國主導的烏克蘭「臨時停火」協議,還是突出對華強硬立場,都掩蓋不了西方盟友體系的結構性危機。

  美國提出的「30天臨時停火協議」是本次G7外長會的焦點。雖然其他六國歡迎美國主導的停火協議,但顯然對美國之前拋開盟友和俄羅斯「私聊」不滿,因此六國對擺上G7外長會桌上的美國版「30天臨時停火協議」,通過附加條件的方式,既給特朗普政府虛妄的面子,又促使美國適當妥協,從而確保G7機制達到美國和六國短期利益衝突下的脆弱平衡。

  眾所周知,莫說所謂「臨時停火協議」,即使達成正式停火協議,也未必能夠結束俄烏衝突。須知,美、烏、俄、歐各方在衝突中存在不同利益訴求,更充滿各種算計,一紙聲明又如何能夠讓進入第4個年頭的俄烏衝突結束實現和平?

  G7聲明最終選擇模糊化處理,僅呼籲「在平等基礎上實現停火」,並暗示若俄方拒絕將面臨「進一步代價措施」。這種表述既避免直接與俄羅斯對立,又為後續施壓留出空間,典型體現了特朗普政府「交易式外交」的特徵。

  相較於對俄立場的搖擺,G7在涉華議題上則展現出「一致性」強硬。G7外長會發布的聯合聲明刪除了此前一個中國原則的表述,轉而採用「對台海使用武力改變現狀深感關切」等措辭,甚至炒作「中國軍事威脅」、「向俄提供武器」等攻擊抹黑中國的言論。這種轉向被解讀為美國試圖通過G7平台強化對華遏壓,轉移國內矛盾並重塑盟友體系。

  不過,特朗普2.0的關稅戰、擴張主義以及和俄羅斯的私下交易,讓美國和盟友的矛盾趨於激化。在「價值觀外交」與「現實利益」的激烈衝突中,六國不會輕易成為美國的遏華工具,反而會攛掇美國調轉關稅戰槍口重點針對中國。所以,G7內訌不可避免,西方聯盟底座已經鬆動。

  更重要的是,面對美國的單邊主義風險,西方各國更無法擺脫和中國的經貿紐帶。因此,G7外長會對華聲明看似「強硬」,實則空洞。

  面對G7外長會挑釁,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第一時間提出嚴正交涉,強調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並指出亞太地區是和平發展的高地,不是大國博弈的棋盤,七國集團應切實尊重地區國家維護和平穩定的努力,摒棄冷戰思維,停止製造陣營對抗、加劇地區局勢緊張。這凸顯中國維護主權與地區穩定的決心,也暴露出美國「以台制華」策略的局限性─畢竟,台灣問題不僅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更是中美戰略博弈的「紅線」。

  諷刺的是,特朗普2.0在面對台灣問題時,自身採取相對模糊策略,但是在G7外長會上,卻又發動盟友對華「強硬」,這反而暴露了美國的對華焦慮與深度忌憚。更諷刺的是,美國希望利用六國「壯膽」反華,六國則希望美國單邊主義對準中國。

  可見,G7的霸權算計可笑滑稽,映射出G7面臨的深層困境。一方面,單邊主義的「美國優先」失去盟友信任,美國領導力大幅折損,西方意識形態因內部利益紛爭而失去黏性;另一方面,多邊主義在新的利益博弈中重構,中國互利多贏的多邊主義實踐正贏得國際社會普遍認可。

  因此,所謂G7外長的「團結聲明」是虛妄的。無論是俄烏停火的脆弱平衡,還是對華強硬的象徵性宣示,抑或內部關稅與戰略的分歧,都指向一個事實:以陣營對抗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時代正在終結。 國際關係學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