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國際觀察/烏克蘭悲劇是西方國際秩序的必然結果\宋魯鄭

時間:2025-03-17 05:02:08來源:大公报

  烏克蘭被美國拋棄、總統澤連斯基還在全球矚目之下,被特朗普和萬斯輪番赤裸裸地羞辱,震驚了世界。

  烏克蘭的悲劇,雖然有各方面的內外原因,但根本上講還是當下國際秩序的必然結果:即大國出於自己的利益任意干預小國命運。僅以冷戰後來看,先有南斯拉夫被肢解,再有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被推翻,直到今天的烏克蘭。這其中前四個都是西方和北約所為。只不過西方有話語權,可以合理化和正當性自己的行為,俄羅斯儘管用西方同樣的方式以及以同樣的話語體系為自己辯護,但由於沒有話語權而無法達到同樣的效果。

  被西方和北約干預過的國家中,和烏克蘭最為類似的是南斯拉夫。

  第一,兩者長期是西方的盟國,但最終都被西方拋棄。

  早在二戰結束後不久,美國政府就向南斯拉夫提供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以及貸款。1949年南斯拉夫不顧蘇聯的反對,在美國支持下成功地申請了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1951年美國還把南斯拉夫納入共同防禦援助計劃。這是美國二戰後第一個援外法案,後來還和馬歇爾計劃合併。因為在美國看來,南斯拉夫是對抗蘇聯和影響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顛覆模式。

  失去利用價值即被拋棄

  可以說冷戰時美南的情誼是今天的烏克蘭所不能比的。但儘管如此,冷戰結束後,南斯拉夫地緣價值喪失便被西方拋棄。1991年蘇聯解體,同年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等尋求獨立。西方不僅迅速承認,還以武力干預南斯拉夫維護國家主權完整的行動,最終導致其解體。

  第二,南斯拉夫的地緣環境和烏克蘭相似:有強大的對手環伺,盟友卻相距甚遠。冒犯後便舉國受難。

  早在二戰時,南斯拉夫就面臨這樣的嚴峻形勢,當時除希臘外,周邊國家都是軸心國。盟友英國和法國卻遙不可及。所以在英國介入推翻親德政府後,便招致滅國之災。冷戰後,南斯拉夫和後來的塞爾維亞逐漸被北約國家環伺,盟友俄羅斯則遠在一邊,更糟糕的是冷戰後的俄羅斯處於轉型期,國力孱弱,自顧不暇。所以當以武力維護國家統一時被北約攻擊,就不得不接受國家解體的命運。

  克里米亞舉行公投時俄羅斯族佔58%,烏克蘭人僅佔24%,其結果不言而喻。烏克蘭政府不承認結果,理由是要由烏克蘭全民公投決定,西方也認為公投不合法。但是2017年加泰羅尼亞獨立公投,西班牙政府宣布非法,並在當地實行戒嚴,逮捕參與公投的骨幹。公投當日,西班牙國家警察和國民警衛隊暴力清場並封鎖部分投票站。後來加泰羅尼亞政府幾乎所有內閣成員被捕,多數被判10到13年監禁。儘管如此西方並沒有譴責和制裁西班牙,也沒有承認公投結果。為此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質疑歐盟支持科索沃獨立為雙重標準:「為什麼加泰羅尼亞公投獨立就是不合法的,但科索沃獨立連公投都沒有就被你們支持?」

  可以說,對於西方眼中的異己,立場相同就以民族自決為由支持獨立,相反就主張主權完整。

  不過塞爾維亞和烏克蘭也有很大不同:在經歷國家一再亡國和最終解體的磨難後,塞爾維亞最終正視了殘酷的國際現實,吸取了歷史教訓,實行生存至上的外交政策。其一,即使歐美嚴重損害自己的核心利益:支持科索沃獨立、北約部隊駐紮在科索沃,塞爾維亞仍然選擇不和歐美對抗,除明確表示放棄使用武力解決科索沃問題,還盡可能地與之合作,包括軍事合作。和美國的密切軍事合作甚至超過和俄羅斯,也與北約進行聯合軍事演習。2016年還經議會批准,允許北約人員在塞爾維亞領土內自由行動和享有外交豁免權。甚至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塞爾維亞不僅譴責了俄羅斯,還通過第三方向烏克蘭出口約8億歐元的彈藥。與此同時,還積極申請加入歐盟。雖然塞爾維亞自己也清楚可能性極小,但姿態要做足。

  烏克蘭只能在夾縫求存

  歐盟和北約就在自己周邊,睦鄰或者穩鄰是塞爾維亞最重要的外交原則和戰略利益。否則僅僅是周邊封鎖,作為內陸國家的塞爾維亞就無法承受。俄烏衝突爆發後,塞爾維亞曾邀請俄羅斯外長訪問,但周邊國家封鎖領空,訪問就不得不取消。

  其二,和傳統盟友保持一定距離。原因很簡單,俄烏衝突使得俄羅斯和歐美全面對抗,受到西方全力遏制。塞爾維亞如果支持俄羅斯,它將無法承受和西方對立的代價。為此,長達三年的時間裏,總統武契奇僅和普京通過一次電話。2024年普京多次邀請他參加在俄羅斯舉行的金磚國家會議,他也婉拒。

  塞爾維亞如此卑微的迎合西方,才得以在當下的國際秩序下生存了下來。但需要指出的是,塞爾維亞之所以能做到,固然是它自身的「務實」外交,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國力已經弱小到不再構成威脅,也是西方在當前遏制中俄的形勢下對它的忽視。

  如果烏克蘭想借鑒塞爾維亞的「成功之路」,就只能和它一樣放棄武力維持國家統一、全力避免和俄羅斯對抗。這其實是當下國際秩序唯一理性的選擇,否則它想做塞爾維亞也不可得。

  旅法政治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