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以及「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作為兩項重點國策部署,提出從制度上保障企業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其中包括強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擴大科技開放合作等重要內容。
國家經濟穩步前行,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科技創新及應用已逐漸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能。為貫徹落實兩會精神,緊扣國家發展戰略,圍繞中央政府擘畫的未來工作重點,香港在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時候,應更多運用自身之長,貢獻國家所需。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於創新和技術進步。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應抓緊機遇,發揮金融和創新科技人才優勢,以新思維、新模式和新技術,積極開展包括金融工具、金融科技、經營方式與金融市場布局的改革創新,開發更多利於創科企業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新型的融資模式,尤其是內地金融業界已推行多年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這一放貸業務對香港金融業界而言還是一種未曾開發的新業種。
助民營科企跨境上市
這個業種產生的背景是知識經濟下,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依託自主研發的知識產權及高新技術產品獲得了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但土地、廠房、設備等實體資產匱乏已成為限制中小企業融通資金、擴大生產的主要障礙。因此,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是幫助中小企業取得商業融資的重要途徑,也是未來助推中小企業不斷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的不竭動力。
知識經濟時代大大提升了各產業對於高新技術及知識產品的需求。知識產權的交易、授權、質押融資等活動讓創新資源得以在市場中高效流動、合理配置,不僅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也加速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成長。知識產權作為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基礎手段,將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香港金融業而言,這一業種不僅有助民營科企跨境上市及灣區創新產業服務,為香港融入灣區發展提供新的活力與動能,它更將為香港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開闢一片新天地。
事實上,我國具備非常殷厚的發展知識產權質押支持創科企業融資的有利條件。一方面,隨着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無形資產加速積累,我國已成為位居全球前列的知識產權存量大國。以國際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有效專利數為例,2020年我國就已達約305萬件,僅次於已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已30年的美國。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政策法規不斷完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初具規模。截至2024年底,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475.6萬件,成為全球首個突破400萬件的國家。粵省方面,截至2024年底,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為195599件。而2024年全省授權專利148388件,其中發明專利32821件,實用新型專利102921件,外觀設計專利12646件;全省提交PCT國際專利申請1377件。
加快知識產權落地轉化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面對如此廣闊蓬勃,潛力與機遇無限的內地市場,香港金融業界必須抓緊「搶灘」,積極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此外,過去一年特區政府加大創科投入、引入大批重點企業的努力顯現成效。最近一段時間,香港科技股氣勢熱騰,帶動港股上升,升幅為全球之最,上月每日成交量達3000億港元。正在處理的上市申請企業超過百間。為了支持這些科技企業的持續發展,香港本身亦需要加強對新科技企業發展的支援。
事實上,當前香港正持續強化和完善知識產權和創科生態的制度建設,促進知識產權落地轉化及商品化。去年7月起,香港已實施「專利盒」(patent box)稅務優惠,將通過創新研發活動而創造的合資格知識產權所得之具資格知識產權收入的應評稅利潤稅率由16.5%大幅減至5%,鼓勵企業更積極地投入更多資源進行研發,創造和保護更多具市場潛質的知識產權,利用研發成果推動知識產權貿易。
此外,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去年成功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局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共同確認的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籌建機構,料今年底前完成籌建,目標是向創科產業提供優質的專利信息及相關專門服務,加強對業界的支援。預計投入服務後,將可融入國家已經建立超過一百所TISC的龐大網絡。凡此種種,無不彰顯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落地香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近日《CEPA服務貿易協議二》正式實施,「港資港法」及「港資港仲裁」擴大適用範圍,意味香港金融業在灣區開展知識產權質押業務時機和條件更為成熟。在政策的有力推動和鼓勵下,我們相信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在港前景可期,必有助香港金融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