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智庫專欄/構建香港旅遊深度 建立旅客體驗連接\區浩馳、梁躍昊

時間:2024-05-13 04:02:47來源:大公报

  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反映了香港旅遊業現狀,一連五日長假期間,共有約76.6萬內地旅客人次經各海陸空管制站訪港,平均每日內地旅客入境人次約15.3萬,較去年五一黃金周高22%。然而,據入境事務處的數據顯示,至5月3日開始,出境的內地訪客人次便已經多過入境人次,與去年過夜遊客平均留港3.6晚的情況相比沒有多大改善。

  過夜旅客有助帶動本地酒店、餐飲和零售,是旅遊業界衡量「旺丁又旺財」的重要指標。對於遊客不過夜,業界大部分歸咎於香港缺乏深度旅遊魅力。所謂深度旅遊,可理解為與目的地建立深刻連結而獨特的旅遊體驗,旅途中主動深入了解當地人文歷史和自然風土等不同層面,體驗當地不加修飾的(authentic)獨有生活面貌,細味當中的得着。

  若要吸引深度旅客,實現自身深度方為上策,筆者認為香港須從兩方面着手:

  第一是要系統保育現存資源,真實呈現「既有深度」。

  香港自然生態資源豐富無庸置疑,有郊野山徑濕地候鳥,也有連綿海岸星羅島嶼;香港的人文資源亦深厚,二戰前歷史建築尚留有超過八千棟,從中環半山散布的西式古典建築,到油麻地天后廟一帶的草根社群,再到沙頭角荔枝窩的原居民客家村落,都印記了香港變遷。這些景致不是在一朝一夕間人工建成,而是窮年累月所編織成的「香港深度」。然而,隨時光侵蝕,歲月痕跡不斷流逝,一些獨有自然物種或非物質文化遺產,甚至來不及被記錄下來就消失。因此,持續投入資源保育,完整研究記錄和填補歷史空白,才能讓遊客有深度可挖掘。

  積極推動文創活動和盛事

  保育涉及大量人力物力,須應用大量專業知識和技術,且經年累月,容易「吃力不討好」。因此,極需要長期系統化的流程梳理、資源投放和成果整理。以鄉郊保育資助計劃和大嶼山保育基金的復育項目為例,大致上都會經歷基線調研、反覆試驗、定案落實、記錄報告等程序,過程中常面對物流安排和人員配置的困難;而完成後亦或許會受後續保育和成果整合的挑戰。因此關鍵一步,是上述的兩個保育基金辦公室持續加強資源統籌,串聯並提煉不同項目成果。及後,更應進一步與漁護署、康文署和文物保育辦的成果整合,將保育故事說完整、說好,旅客才能充分了解香港真實深度的維度。

  第二是活絡文創產業活動,觸動人心「增添深度」。

  做好保育工作屬「本分」,只能吸引部分較積極求知的旅客。要擴大受眾,就需主動「引流」,為更多不同類型的旅客群體建立體驗連接。如何讓遠離日常的山野或超越時空的文化古蹟,走進人心,感同身受?筆者認為文創活動和產業盛事能起關鍵媒介作用。

  關於前者,筆者想起北京故宮推出了角樓火鍋店和咖啡廳,售賣取材自真實歷史的餐飲甜品,食客在吃過相傳由慈禧太后發明的特製火鍋後,更大概率會受觸動而想深入故宮參觀,甚至勾起研究清宮飲食文化的興致;至於後者,筆者則想起巴黎時裝周,由法國高級訂製和時尚聯合會負責協調業界和制定日程,各品牌辦秀的場地可以是城市中任何一個具人文意涵的角落,包括各式各樣的公共空間、歷史古蹟、博物館、橋樑街道,甚至是沙灘和田野,而這些景點和空間也因為服裝秀的舉辦而被賦予新生命力。

  香港沒有故宮級文化遺產,也尚未有產值龐大的文創產業,但同樣有豐富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自然資源,也有獨特的人才和創意。為了把握時機迎接新旅遊趨勢,筆者期待決策者能靈活調整相關規條和機制,並更大程度地欣賞、支持和協調創新思維,也期待預計年內出版的《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能夠給予各界清晰指導和促進創新,持續構建香港旅遊深度,成為更多旅客一來再來、流連忘返的首選目的地。

  作者分別為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