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新聞背後/是「無國界記者」,還是「無國界打手」?\卓 銘

時間:2024-04-12 04:02:50來源:大公报

  「無國界記者」長期以來被質疑是美國的「打手組織」,其成員白奧蘭(Aleksandra Bielakowska)日前欲來港旁聽黎智英案被拒絕入境,隨即藉故抹黑《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又誣稱香港新聞自由受損、已成為「危險地區」云云。但最可笑的是,白奧蘭雖然被拒入境,但另一名「無國界記者」成員卻成功入境,令其攻擊抹黑香港新聞自由的言論不攻自破。白奧蘭在攻擊香港前,應該捫心自問,究竟她之前在香港做了說了什麼,才被拒之門外?

  今次事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擬入境的「無國界記者」成員除了白奧蘭外,還有該組織東亞辦事處執行長艾瑋昂,但最後僅白奧蘭被拒入境,艾瑋昂則獲得批准。這足以說明特區政府在根本從未針對過「無國界記者」,即使艾瑋昂之後離港,也是其自行決定,自說自話地聲稱入境後會被跟蹤云云。而這也令「無國界記者」事後針對香港的那一紙聲明,淪為一場自編自導的鬧劇。

  至於今次被拒入境的白奧蘭,曾在去年6月和12月偕同艾瑋昂兩度來港。去年6月29日,「無國界記者」發布新聞稿,稱要評估香港國安法實施三年後,香港記者在安全方面的需求,並抹黑香港記者面對越來越多恐嚇和法律騷擾、接觸消息來源日趨困難云云。

  而在這份新聞稿出街一個月前,「無國界記者」才發表了所謂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惡意地將香港排在140位。之後更發起百人聯署,要求特區政府釋放黎智英,假借新聞自由之名,公然干涉香港特區的司法程序。

  曾公然叫囂「制裁」香港

  去年12月,白奧蘭來港旁聽黎智英案開審,並接受了亂港媒體訪問,再度用黎智英案大做文章,聲稱黎智英是香港局勢以及全球新聞自由的象徵云云,又表示要向法庭和特區政府表明,世界不會對黎智英案的「誤判」視而不見,隱隱帶有恐嚇意味。

  事實上,「無國界記者」意圖插手香港事務早就是慣犯,在修例風波期間一直超出了其作為「記者組織」的本職聲援黑暴,又聯合其他八個組織發表聲明,宣稱對特區政府修訂「逃犯條例」表示「極大憂慮」,與反中亂港分子沆瀣一氣,稱中央政府將向記者施壓、「能隨意把要滅聲的人帶走」。至2020年,「無國界記者」又向黎智英頒發所謂「新聞自由特別獎」,為當時被起訴欺詐及勾結外國勢力等罪的黎智英撐腰打氣。2022年更曾呼籲美國政府制裁香港特區官員。「無國界記者」長年以來在香港的所作所為,遠超非政府傳媒組織的範疇,與一個政治組織無異。

  雖然「無國界記者」起家於1985年的法國,徒具「無國界」之名,多年來卻一直不乏爭議。早於2005年,有記者就揭發「無國界記者」原來一直收受美國中情局的資助,因此不斷充當打手針對美國的敵對國家。當時「無國界記者」也承認了有關指控,表示自2005年起接受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每年3.5萬歐元資助,而眾所周知,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不只主要資金來自美國新聞署,也是中情局的「白手套」。

  至2006年,「無國界記者」再度被踢爆發表所謂的「人權報告」前,都要先經過美國政府的指引和審核。有法國參議員批評「無國界記者」長期收受美國右派資金,只「關心美國討厭的國家」,卻對歐美國家的新聞自由「不屑一顧」。「無國界記者」作為美國「打手組織」的本質,可謂暴露無遺。

  黎智英法律團隊有其成員

  更耐人尋味的是,一直自稱是黎智英國際法律團隊成員的英國大律師Caoilfhionn Gallagher,2022年亦被揭發原來是「無國界記者」的英國諮詢委員,這些千絲萬縷的關係,不得不令人猜疑隱藏在背後的巨大黑幕。

  猶為諷刺的是,「無國界記者」一直被質疑擔任其「打手」的美國,本身在驅逐、拒絕他國記者入境方面可謂數不勝數。去年美國紐約舉行聯合國安理會會議,美國卻拒絕向俄羅斯代表團的隨行記者發放簽證,間接阻止俄羅斯媒體現場報道俄國外長拉夫羅夫在安理會的工作。事後美國國務院也從未向拒簽一事以及其原因作過任何解釋。再說久遠一點的例子,2020年3月,美國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宣布將中國媒體駐美人數上限由160人大減至100人,直接驅逐了60名中國記者;2016年,英國廣播公司(BBC)一名記者因擁有伊朗國籍,被美國拒絕入境。

  用「無國界記者」的標準,在過去十年間,美國光是驅逐、拒絕他國記者入境的例子,少說也有數十宗,但神奇的是從未見「無國界記者」公開批評過美國新聞自由遭到嚴重侵蝕,或將之定性為一個「危險國家」。這反映的莫不是一種「員工」和「老闆」的關係?

  「無國界記者」多年來憑藉着「無國界」的名號,以及調查方法不明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肆意批評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新聞自由狀況,背後還有一大堆可疑的錢銀交易,究竟認受性有多大,相信公眾自有定論。相反,目前在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新聞發布系統註冊的本地、內地和海外傳媒機構共有213家,數量自香港國安法實施後不斷上升,光是這個數字,足以說明香港傳媒環境蓬勃依然。「無國界記者」口中所謂「危險」,難道不是其心虛的表現嗎?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