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專家觀察/加強災難預警能力 提升城市防災水平\陳驥

時間:2023-09-09 04:02:53來源:大公报

  9月7日晚到9月8日,香港和深圳遭遇了有歷史紀錄以來的最強降雨。已有的數據顯示,已達到一小時158.1毫米。截至昨日中午12時,本港普遍錄得約300毫米雨量,香港天文台24小時錄得降雨超過600毫米。而港島東部及南部雨量更超過800毫米。而這場暴雨的降雨量,約等同於全年雨量約四分之一。

  這場暴兩不僅量大持久、而且強度驚人,赤柱75分鐘降雨213毫米、天文台總部1小時降雨158.1毫米,均為1884年香港有氣象紀錄以來的最高紀錄。政府警告的發布時間很匆促,這意味着企業和居民只有很短時間做準備。洪水沖毀道路,淹沒商場、港鐵站,街道有車輛被浸泡在洪水當中。截至昨午1時,這次暴雨已造成110人受傷,其中4人傷勢嚴重。

  完善防災救災減災體系

  天文台7日晚上9時25分發出黃雨警告,維持僅25分鐘,9時50分發出紅雨警告,維持75分鐘,至11時05分發出今年第一個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其後雨勢加劇,天文台總部錄得158.1毫米的一小時雨量(下午11時至午夜12時)。黑雨發出的一個小時即錄得歷史最高小時降雨強度,可見預警時間不夠,黃雨和紅雨的警告閾值過低,起不到預警和疏散民眾的作用。

  本次香港應對強降雨帶來各種問題,但也反映了人類在極端天氣頻繁發生的大環境下,社會對不同時空尺度下精準氣象預報迫切需求的不斷增加,政府及社會大眾的應急、救急能力更需不斷提高。   從政府的防洪角度來講,這次未能做到足夠時間的預警。極端暴雨導致港鐵站進水,嚴重威脅到市民乘客的生命安全,這些恰恰表明我們的預報預警還有待繼續提高,尤其是在2小時甚至6個小時精準的強降雨預報預警上,需要從政府層面上來資助高校進行相關科學研究。從香港深圳到大灣區,都需要這樣的科研攻關,提升我們的臨近預報的能力及防洪應急準備的能力。

  對於大灣區其他城市,由於處於相近的天氣系統下,相同頻率的極端降雨強度也應與香港相近。目前,依據香港的防洪設施設計標準,現時的渠務系統只能抵禦200年一遇的洪水,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防洪設計標準最高也只能抵禦200年一遇的洪水。因此,出現本次小時降雨158.1毫米的極端暴雨,香港遭遇了巨大災害。加之香港多山的地理條件,洪水更加湍急;此外,長時間強降雨往往還伴隨着山體滑坡和泥石流,洪水中攜帶的泥沙、樹枝等雜物將堵塞排洪系統,必將加重香港的洪水災害。考慮香港和大灣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此次五百年一遇的洪災將造成大灣區極大的直接損失。

  為此,大灣區各城市尤其是香港特區需要完善針對極端氣象的防災救災減災體系,其中包括:災前精準預警、災中及時救災和災後高效減災;需要提高防大災、救大災和減大災的政府能力和社會力量。對於500年甚至千年一遇級別的洪水,不能單靠工程措施來應對一切。採用500年一遇的防洪工程設計標準,無疑耗費巨大的工程成本,因而實行相應的標準在現階段是不現實的。

  因此,政府需要建立更加全面的防災救災減災體系,可從以下五個方面着手攻關:

  有效汲取創新科技成果

  一、加大針對極端氣象災害的科學基礎研究,提高不同時空尺度下強降雨精準預報的精度;二、研究評估城市不同區域巨災發生時的不同危害程度,救災的難易程度,災後的恢復能力;三、研發更智能的應急救災設備,從而提升應對不同程度災害發生時的有效救災能力;四、科研人員應用人工影響天氣技術多次保障了重要慶典的順利進行;五、在創新驅動科技和生產力發展的當下,大灣區尤其是香港在防範巨災上也應該積極汲取創新思想及科創成果,積極推進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創新及技術進步,並積極用於影響極端天氣,從而達到減弱災害的目的。

  隨着氣候變化,強降雨有越來越多的增加趨勢。從2021年7月20日下午鄭州一小時降雨達到201.9毫米,到現在香港的一小時達到158.1毫米,反映了這方面的工作迫切性。雖然在科研上還不能完全科學地界定氣候變化是不是這些極端強降雨的一個因素,但是已發生的一系列的集中強降雨事件、短時間強降雨,是政府急需加大對臨近預報、臨近救災、防洪一體化等方面的科研投入。

  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候任秘書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