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政策思考/新田科技城能否做到「職住平衡」?\高凌翔

時間:2023-06-27 04:03:06來源:大公报

  香港的發展,過去一直都是「重市區、輕新界」,港島以至部分九龍地區發展密集,但毗連內地的新界發展卻受到忽視。2021年的施政報告,時任行政長官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北部都會區涵蓋北區及元朗兩個地方行政區,佔地面積約300公里,將會建設成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其中新田科技城的發展尤為受到重視。

  誠然,根據最近公布的資料,面積超過600公頃的新田科技城及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科園,預計可提供21.5萬個就業機會,但供應的私人住宅只有1.5萬至1.62萬伙。發展北部都會區的其中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讓在都會區發展的人,可以在區內居住,連帶解決住房問題。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可以職住平衡為目標,調高新田科技城的總建屋量,將公私營房屋比例為各佔一半。

  連同落馬洲河套地區,新田科技城的總發展面積達627公頃,當中有一半為創科用地,700萬平方米的總樓面面積,相當於17個香港科學園,超過20萬個就業機會,潛力無限。但政府目前只建議興建5萬至5.4萬伙住宅,當中七成(3.5萬至3.78萬伙)為公營房屋,私樓只佔1.5萬至1.62萬伙。21.5萬個就業機會,卻只有5萬多個單位,私人住宅供應不足2萬,即使加上6400伙人才公寓,仍是杯水車薪。這意味將來絕大部分在新田科技城、河套地區港深創科園工作的人才,都需要在外區居住。

  香港人口密集,交通極之繁忙,通勤時間長的問題一直困擾上班一族,北部都會區正是解決這情況、實現原區就業的重大契機。試想想,將科技城打造成一個住宅與創科大樓融會混合的地區,配以商場、學校、公園等生活配套設施,由居所返公司只需15至20分鐘步程,或是踏10分鐘單車便可,將會大大減少通勤時間。這除了不會加重科技城外的交通流量,節省了通勤時間,早上可以睡多一點、上班前陪伴子女上學;下班後有更多休息時間,以往收工回家通常街市已關門的情況不再出現,買餸煮飯、陪子女做功課也綽綽有餘。

  科技城另有一個特點,就是創科、研究人員往往需要長時間在實驗室工作,居住在上班地點附近尤其重要,如果新田科技城的住宅量只有就業機會的四分之一,大批創科人員就要跨區往返實驗室,變相減低研發效率。而且要由九龍或港島到新田科技城上班,其實只是將現時不少住在新界北的人要到九龍、港島上班的情況調轉,由現在「由北趕到南」變成「由南趕到北」而已,明顯不符合政策原意。

  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

  另外,自2018年以來,政府在《長遠房屋策略》把之後的公私營房屋新供應目標定為70:30,這是因為公屋供應追不上需求,超過20萬基層居於劏房等不適切住房,政府要再增加公營房屋供應,是情有可原之事;不過,政府應因時制宜,在不同的發展區定出不同的公私營房屋比例,例如在其他住宅區,維持公私營房屋70:30;在新田科技城或其他商業區,則因應人才需求提高私營房屋比例,讓區內達至職住平衡的目標,維持新發展區的吸引力,同時令區內更有條件容納大型商場及更多娛樂設施。

  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可以更具前瞻性、更富彈性地提升新田科技城的私樓供應比例,例如將公私營房屋比例調整至50:50,即是在5萬至5.4萬伙住宅中,至少有2.5萬伙為私人住宅。更為理想的做法,是當局可以考慮在周邊地區再覓土地,以增加更多房屋供應。

  北部都會區包括新田科技城要成形,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要「聚人氣」,更多私人住宅加上優美的綠色社區,有助吸引人才;從商業角度而言,新田科技城要起到「群聚」效應,足夠的私人住宅,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公共事務顧問、ESG顧問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