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到國務院總理李強訪歐,再到四國總理來華參加天津舉辦的第十四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並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中國夏季外交維持春季外交的熱度。在國際關係複雜變化的趨勢下,在全球經濟前景不明的情勢下,中國夏季外交帶給全球更多確定性。
布林肯訪華,雖然不可能化解中美關係的結構性矛盾,但讓印(亞)太區域和全球鬆了一口氣。總理李強訪歐,既是中歐關係的延續,也是全新開始。毋庸諱言,德國基於國內「紅綠燈」的政治格局,該國對華經貿和外交上出現了忌憚心理。總理李強訪歐首站選在德國,既是為了深化和拓展中德關係,也是為了消弭德國對華日漸增加的「競爭」心結,讓中德關係沿着正確的軌道前行。
令美遏華戰略破功
法國發揮着歐洲戰略自主的關鍵作用。在總統馬克龍的訪華後,他直言法國不應成為美國的附庸,在台灣問題上也不會成為美國的追隨者。近日,馬克龍又直言北約不應擴大到北大西洋之外,強調「如果我們推動北約擴大光譜和地理範圍,我們將犯一個大錯誤。」法國和美西方的大不同調可謂真知灼見。一方面,法國一直堅持歐洲戰略自主,也繼承了戴高樂主義的大國風骨;另一方面,馬克龍的說法符合法國和歐洲的戰略利益。
中法、中歐經貿關係已經深度利益攸關,2022年中法雙邊貿易額達5416.7億元人民幣,佔中歐貿易總額的9%。馬克龍訪華收穫了豐厚的經貿大單,除了核電合作,還有200億美元的空中巴士採購大單。更重要的是,法國和歐盟面臨着疫後經濟復甦的重任,卻承受美國高通脹和金融系統風險的雙向傳導,難以靠美國「引擎」法國和歐盟經濟。
相比之下,中國經濟復甦勢頭良好,依然是全球經濟的最大貢獻國。追求歐洲自主的法國,自然要發出不同於美國的聲音。事實證明,這既可借力中國為法國經濟復甦提供助力,亦可提升法國在歐盟的領導地位。
北約介入烏克蘭危機已經讓美國和歐盟等陷入尷尬困境,如果東擴到亞洲(日本)自然會引發和中國的激烈矛盾。就此而言,馬克龍反對北約擴大到北大西洋之外,算是說了一句大實話。其他國家若一味追隨美國而沒有自主性,只會變成美國棄子而成全球笑談。
美國主動和中國進行接觸,中美關係暫時解除風險之「雷」。總理李強訪問歐盟「雙核」的德法兩國,則意味着中歐關係在消弭一定心結的基礎上穩步前行。從中美歐大三角關係看,中國夏季外交取得了不菲成果──突破美西方遏華的地緣政治和經濟鐵幕,在中美歐三方棋局中取得了外交主動。
正因為如此,日本、韓國等美國的亞洲盟友,其領導人也都希望訪華。顯然,中國通過中美、中歐等大國外交,盤活了中國夏季外交的大棋局,更紓緩了複雜的國際關係大變局。中美和則全球安──哪怕是暫時的,中歐深化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不僅是中美關係止損的成果,也使中美歐三方進入良性博弈軌道,從而在整個世界形成化學反應,消解全球不安和焦慮並帶給世界更多確定性。
建立互利多贏朋友圈
在此情勢下,巴巴多斯總理莫特利、蒙古國總理奧雲額爾登、新西蘭總理希普金斯、越南總理范明政等出席天津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並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也給中國夏季外交增添了熱度。上述四國,既有發展中國家,也有中國近鄰,更有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領導人來華,既凸顯中國的影響力,也彰顯全球各國無論南北,發展都是第一要務。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所折射的是不同區域、不同國情、不同政治制度和不同發展程度的複雜光譜,他們國家的領導人不約而同來到中國,參加夏季達沃斯論壇,顯然不是為中國進行政治捧場,也不是在中國搞小圈子,而是為了共同發展,當然也是相信中國能為世界提供發展動力。所以,中國夏季外交拉起的是最廣泛的朋友圈,這個朋友圈不是基於地緣政治目的,也不是為了反對和遏制某個國家或國家集團,而是為了互利多贏。
如果說冬季達沃斯論壇被「脫鈎斷鏈」的各種雜音所籠罩,本屆天津主場的達沃斯論壇則聚焦全球經濟復甦,把準了全球渴望發展的脈搏。由於美西方尚未完全走出高通脹,又面臨着債務難題和金融風險和能源危機,美西方經濟自顧不暇,只有中國才能帶給世界希望和願景。中國夏季外交的熱度,是靠大市場、大開放、大機遇和經濟復甦動力作為支撐的。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