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越來越長壽,伴隨長壽而來的是對醫療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全港慢性病患者現時有220萬人,預計十年後將增至300萬人,佔人口總數37%,本已捉襟見肘的公共醫療不堪重負。特區政府推出基層醫療改革藍圖,提倡「一人一家庭醫生」,將醫療重心下移,大方向完全正確,關鍵在醫療資源也要向基層傾斜。
香港早有家庭醫生的理念,但發展至今仍是「半桶水」。一方面,公私營醫療收費差別較大,很多市民尤其是基層長者,寧可到公院排隊。另一方面,現時加入基層醫療名冊的私家醫生只有2600名,不及全港6000名註冊家庭醫生的一半,難以應付全港市民的醫療需要。社區康健中心的服務則過於簡單,往往只做轉介,未能發揮好將大量問題解決在社區的作用。
醫衞局局長盧寵茂對此表示,基層醫療服務現時處於剛推出及加強的階段,當局會推出各項計劃,包括推動「慢病共同治理計劃」,優化長者醫療券、疫苗接種、慢病篩查等,都會在名冊裏挑選醫生,相信能帶來誘因,吸引更多醫生加入計劃。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則建議政府推動全民免費體檢計劃,讓市民及早預防「三高」及癌症。與之相應的,政府應更加努力推廣全民健身運動。保險公司早就鼓勵保險計劃參與者步行健身,達標者有獎,這雖然出於在商言商的考慮,但也說明健身有助減少醫療支出的道理。
中醫藥對治理慢性病有效,但目前全港43家公立醫院中,只有8間提供中醫服務,未能應付實際需求。另外,中醫收120元診金,西醫收50元,這不合理,只會窒礙病人向中醫求助,對中醫中藥的長遠發展有影響。特區政府增加基層醫療資源,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的作用,有助將基層醫療藍圖變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