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會內外/保護「老幼」免感染 做好預警精準有效應對\嚴 剛

時間:2022-09-09 04:24:13來源:大公报

  近期每日新增新冠病毒陽性個案維持約1萬宗水平,政府專家顧問、香港大學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早前表示,參考新加坡疫情,預料本港今輪疫情很快會達到每日會新增1.2萬至2萬宗確診。疫情當前,在減低對社會經濟活動影響的前提下,如何實施精準有效防疫,再次考驗管治者的智慧。

  由於疫情反彈基本上已無可避免,特區政府的抗疫工作必須先分清輕重緩急,並對此實施精準的防疫措施。政府最首要的任務,必然是保障市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尤其是Ba.4及Ba.5等變種已成為主流病毒,有更高的致病能力和傳染性,「一老一幼」兩大高危群組必須要重點關注,其次是堅守外防輸入措施,以免與本地疫情形成夾擊之勢。

  快速提升「老幼」接種率

  針對「一老一幼」兩大高危群組,現時癥結在於兩者疫苗接種率仍然偏低,特區政府也很明顯意識到這點,昨日宣布下調疫苗通行證適用年齡至5歲,並分兩階段推行,由本月底起,5至11歲兒童至少須已接種第一劑疫苗而未滿三個月,才能符合「疫苗通行證」的接種要求,進入指明處所;由11月30日起,8至11歲兒童的「疫苗通行證」接種要求統一為須已接種第二劑疫苗。

  從這裏可以看出,當局期望在兩個月時間內,快速於幼童群體內建立起疫苗屏障,下調疫苗通行證涵蓋範圍此舉值得肯定,但還要考慮到,幼童接種疫苗其實有很大程度建基於家長的意願,特區政府應同時加強向學生及家長宣傳接種疫苗的好處,消除家長的顧慮,同時在學校設立更多接種點,方便學生接種疫苗,構建防疫的安全屏障。

  就院舍長者而言,根據衞生署數據顯示,雖然近日患者死亡率已大幅下降,但每日仍有約十名患者死亡,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未接種疫苗或未完成接種三針的長者,反映疫苗對減少重症和降低死亡率有明顯功效。然而,截至昨日,接種了第三針的70歲或以上長者仍只有62%,80或以上長者則只有不足51%。因此,當務之急應當繼續推高長者接種率。有關部門除安排專人赴院舍耐心解答長者對疫苗的疑問外,還應當考慮通過法律等手段強制要求長者接種,必要時,可以借鑒新加坡的做法,要求拒絕接種疫苗的確診者自行承擔所有醫療費用。

  推動「一老一幼」接種疫苗,最大目的是保護新冠染疫後的高危人士,但如果要維持或回復香港經濟,就必須先穩控整體疫情,才有資本考慮與內地或國際通關的措施,而第一步,就是防止疫情持續惡化,包括繼續嚴格執行外防輸入措施。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政府目標一直是恢復與內地及海外通關,兩者沒有排斥,現時海外抵港人士實施「3+4」檢疫安排後效果良好,入境旅客人數已經翻倍。雖然現時輸入病例維持約一百宗的水平,但政府切忌因此就放鬆心態。一旦外地輸入個案決堤,加上本地疫情仍未受控,屆時確診數字可能重演幾何級數上升的局面。

  當局必須繼續實施嚴格的入境防疫檢疫安排,特別是對入境人士前往檢疫酒店的交通安排,盡量實施全封閉的點對點安排,防止有漏網個案流入社區並廣泛傳播。對於入境人士在家居或處所進行4天醫學監察期間獲發「黃碼」,當局必須做到全程嚴密跟蹤,防止有關人士進入「疫苗通行證」涉及的食肆、酒吧、健身室等表列處所。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日前亦表明,不希望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如若疫情繼續上升或「別無選擇」。為減低大型群組聚集引起的傳播風險,政府已經收緊防疫措施,出席8人以上宴會活動的顧客,必須出示24小時內的快測陰性證明方可進入該餐飲場所。同時當局應該加強抽查執法,遏制部分餐廳酒樓因為人手安排等原因疏於檢查食客的快測證明的情況。雖然嚴厲的執法或可能影響食肆經營,但總好過增加病毒在社區傳播的風險。

  另外,雖然當局只規定市民出席8人以上聚餐,或進入酒吧、酒館、夜店或夜總會前須出示快測陰性證明,但為人為己,市民進入人群聚集的處所或出席8人以下聚餐前,也應該做自我檢測。

  警惕不斷出現的「躺平」心態

  近日有些人表示,市民對確診個案最深層的恐懼,並非感染病毒本身,而是擔心再像過去幾波疫情般大幅收緊社交距離措施。政府對此要盡早制定預警應變措施,向市民提供一個有大致預測的防疫路線圖,解釋疫情去到什麼程度會推行什麼政策,做好市民的心理預期,亦讓社會各界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否則當社會上瀰漫着惶惶不可終日的氣氛時,將不利防疫也不利於社會穩定與和諧。

  總而言之,疫情反彈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長時間防疫抗疫產生的疲勞麻痹心態、慣性心態、「躺平」心態。因此,政府在制定防控疫情策略時,應參考政府專家顧問提出的建議,及早防範,作出科學精準的預見性防疫安排,既穩控疫情,又維持社會經濟活動穩定運作。

  立法會議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