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界亂象叢生,積弊已久,長期為市民詬病,最近更是醜聞不斷。我們身處民族國家構成的世界,教育的目標是再生產和創新知識,促進人的成長,延續和創新文化,進而為民族、國家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做出貢獻。知識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的關鍵中介,但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知識的運用受到價值觀的支配。當知識和懷抱價值觀的人發生關係後,知識就變成力量。價值觀是人類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要求,具有相對的共同性和穩定性,也隨着時代的發展而變化。
令人遺憾的是,香港回歸20多年來,教育界的工作背離了行業目標。在歷史發生重大轉折後,教育機構並未主動進行「去殖化」工作,反而錯誤地認為港英時代的價值觀是「普世價值」,不願意做出任何改變。其實,這種「普世價值」只是把西方特有的價值觀人為包裝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觀念。於是學校課堂直接使用港英時代為西方利益服務的教材,許多香港年輕人對國家感到陌生、對「一國兩制」充滿偏見就不足為奇了。
在更新價值觀和保留「殖民遺產」的衝突中,香港教育機構選擇了後者,並以拒絕政治化的名義走上高度商業化的道路。升學率高的直資和私立學校是典型的市場化產物,學校普遍實行企業治理──市場管理模式。政府下放權力予學校和校長,對學校管理鮮有發言權,即便公營學校亦是如此。學校片面追求提高升學率,始終沒有啟動在價值觀領域的轉型,導致香港學生的精神健康問題嚴重程度達全球之最,學童自殺和校園欺凌案例多年居高不下。
去年6月至今年4月15日共有8001人在「修例風波」中被捕,其中3286名是在校學生,佔比達41%。教育界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撥亂反正已刻不容緩。除了制定港區國安法之外,同時可以考慮嚴肅整頓教育局、考評局等部門和法定機構,文武並舉,以柔性手法推動香港教育改革。
首先,推動國家標準語在香港的普及。在「一國兩制」安排下,若要真正構建「一國」,那麼以法律確認標準語的權威地位,是鞏固民族國家統一的不二法門。基本法第九條實際上確認了標準語和粵語方言的法定語文地位,因此香港的官方語言就是「兩文三語」,即標準語、粵語方言和英語,問題在於國家標準語在香港社會遠未普及。
其次,推動中資企業在香港興辦學校。目前鮮有駐港中資企業以辦學方式服務香港。教育的實質內涵就是文化,教育本身就是傳遞、發揚和創造文化的過程。正是因為有了教育,包括價值觀在內的文化才能代代相傳,代代有所創新並不斷豐富。中資企業可以考慮通過國家標準語載體,為來自香港社會基層、中層家庭的學生提供免費基礎教育,傳播契合「一國兩制」的文化,為香港價值觀嬗變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