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學者論衡\「一國兩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下)\朱國斌

時間:2020-04-07 04:23:59來源:大公報

  基本法落實─明日之盼

  在這迷茫又低迷的時刻,人們一遍又一遍地追問,「一國兩制」在香港能不走樣地走到2047年嗎?2047年會提前降臨嗎?2047年後的香港會如何?其實,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鄧小平在闡釋「五十年不變」時曾表明,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國以後五十年政策不變,五十年以後更沒有變的必要,香港的地位不變,對香港的政策不變;實際上,五十年只是一個形象的講法,五十年後也不會變,前五十年是不能變,五十年之後是不需要變。(《鄧小平論「一國兩制」》)基本法第五條規定五十年不變,但沒有表明五十年後必變。香港回歸後,尤其是近年來,中央領導人在各種場合表示「一國兩制」不會變,種種跡象表明,「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是可以超越2047年的。(劉兆佳:《思考香港「一國兩制」的未來》)眼下各界更應該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在香港正確貫徹「一國兩制」,並使其順利持續到2047年並且超越2047年。

  堅守「一國兩制」,保持戰略定力。當「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遭遇挫折,坊間對「一國兩制」的信心產生動搖。必須明確的是,「一國兩制」是一種戰略而非策略,一種長久之策而非權宜之計。鄧小平曾擲地有聲地指出,講信義是我們民族的傳統,我們在協議中說五十年不變,就是五十年不變,我們這一代人不會變,下一代也不會變。(《鄧小平論「一國兩制」》)三十年前,「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保障香港的繁榮和穩定的最佳策略;三十年後,「一國兩制」依然是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的最佳策略。迄今為止,沒有比「一國兩制」更好的能為各界所接受的方案。「一國兩制」為各方面所接受,並且符合各方面的利益,沒有理由因為一時的挫折就動搖或改變。

  謹守初衷,不忘初心,回歸基本法文本。「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成功與否,取決於基本法的落實程度。基本法照顧了各方面的利益,凝聚了各持份者的共識,是中央與香港的最大公約數,也是維持香港繁榮穩定的定海神針。貫徹「一國兩制」,落實基本法,需要明確「一國兩制」是一個有機整體,維持「一國」與「兩制」的平衡,既不可以「一國」全面壓倒「兩制」,也不可以「兩制」公然對抗「一國」。貫徹「一國兩制」,落實基本法,需要認真對待基本法文本,回歸立法初心,不可刻意曲解基本法,也不可人為改造基本法,更不可以撇開基本法另搞一套。貫徹「一國兩制」,落實基本法,需要維護基本法的權威,謹守權力和權利的界限,不逾越基本法劃定的底線與紅線。

  適時重啟改革,漸進推進民主。香港回歸之後,政改議題始終是京港角力的重中之重,雙方不時為香港特區的民主進程爭得不可開交。時至2014年,政改決定令「民主派」與特區政府分道揚鑣,香港政局逐漸由「治」轉「亂」。香港亂局因民主進程而起,也應該以民主進程而終。香港社會對民主孜孜以求,是因為不少人相信,沒有民主普選,高度自治就沒有保障。為了讓香港由「亂」返「治」,雙方應當放下對立心境,就相關議題重新展開磋商。應當看到,民主普選是香港社會的共同心願,也是改善特區管治的關鍵所在。也應當明了,普選固然是政制改革的終極目標,「根據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也是特區政改必須遵循的原則,民主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走出政改僵局,需要雙方的善意、耐心以及作出妥協的意願。

  重建兩地互信,彌合社會裂痕。「一國兩制」將兩種制度納入一個國家的框架之下,貫徹落實這種制度安排需要中央對香港的包容和香港對中央的信任。從懷疑主義的角度來看,中央管治權可能為高度自治權所虛化、架空,而高度自治權也可能為中央管治權所壓縮、掏空。在互信削弱和缺失的今天,雙方的拉鋸戰令「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前途晦暗不明。「一國兩制」的要義就是「和而不同」。為了安定香港民心、維護國家利益,中央與香港有必要重建互信,以溝通和對話驅逐疑慮的心魔。重建互信,需要中央和香港持平理性地看待對方的訴求,尊重對方的底線和核心利益,並在最大程度上求同存異。與此同時,彌合香港社會內部的裂痕,對於實現香港特區的良好管治也必不可少。

  摒棄仇恨對立,回歸理性務實。「一國兩制」是務實主義的產物,其超越了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的對立,謀求在一個國家的框架下實現兩種根本不同制度的和平共處,以理性務實的態度對待了各方面的利益。基本法也是從實際出發制定的(《鄧小平論「一國兩制」》)。理性務實才能實現各方面的利益,才能維護香港的長期繁榮與穩定。煽動仇恨、鼓吹暴力、謀求「攬炒」,不是理性務實的態度,也不符合多數人的利益,當然也是沒有可能性和前途的。貫徹「一國兩制」、落實基本法,宜摒棄仇恨對立,尋求合作共贏,宜避免極端偏激,回歸理性務實。(略有刪節)

  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