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發展大灣區跨境安老任重道遠/陸文英

時間:2019-05-10 03:18:14來源:大公報

  近日,民建聯就港人在大灣區跨境安老問題再次向特區政府提交建議書,建議書圍繞優化福利可攜性制度等四大範疇提出了17項建議。其實,大灣區養老事項在中央頒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便已指出:鼓勵和加強內地與港澳的深化養老服務合作,區內各地政府如能加大對養老產業尤其是對民營養老產業的支持,對於緩解養老壓力,促進養老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筆者以為,發展跨境安老對香港而言尤為重要。據統計,截至2016年,本港65歲以上人口已達116萬名,佔本地人口約16%,並預計未來20年後,每3名港人中就將有一位是長者。現時本港養老服務嚴重不足,長者排隊入住政府安老院人數已經超過3.5萬,等候時間非常漫長,每年約有5000名長者未輪到便已去世,未來十年亦難望有根本的改善。養老安老將給未來香港經濟民生的發展帶來極大的困擾和沉重的負累壓力。若處理不當,必演化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何未雨綢繆做好緩解這一矛盾的工作,實在已迫在眉睫。早在2013年,政府就推出「長者津貼廣東計劃」,鼓勵長者到內地安度晚年。目前,本港已有逾7.7萬65歲以上長者長居廣東,反映到內地養老已漸為港人接受。

  中央政府對香港老年化問題的解決是積極重視的,除在《綱要》作出指引外,國家民政部也於去年6月表示,將進一步開放市場,在投融資、土地供應、財政補貼等方面加大對香港地區組織或個人在內地投資設立的養老機構的支持力度。此外,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回覆全國政協委員陳明金提案時亦稱,正加強跨境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銜接,探索港澳社會保險在大灣區內跨境使用,提高港澳長者社會保障措施的可攜性。事實上,得益於國家工業化和城鎮化之利,大灣區居住及環境等基礎設施這些年已逐步完善,醫療衛生和服務也已有了很大進步。

  的確,要做好跨境安老規劃並不簡單,涉及的問題很廣泛,其中「醫養結合」是根本,因此,先做好粵港澳三地的醫療相融合作無疑是關鍵。目前受限於內地醫療技術准入和管理規定,港粵兩地的醫療醫藥無法通融交流。兩地醫生執業範圍資格認證標準並未統一,港澳地區藥物和醫療器械的准入也受諸多限制。

  要做好港人在大灣區安老工作,特區政府須加強與內地政府的溝通協商,積極推進社會工作領域職業資格互認,促進粵港澳社工和有關醫務人員的專業培訓交流,進一步支持及擴大醫療合作,理順當中的不同環節。筆者亦支持並建議特區政府推進養老支付金融創新,對有意願入住內地的長者給予適當補貼,幫助他們解決在大灣區安老的財務困難。為了讓長者在內地就診時可享有香港的醫療福利,建議粵港澳政府在大灣區建立支援優質社會資本的高端、個性化社區型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大力加強和支援港澳投資者在大灣區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等方式興辦養老企業,開發和創新養老產品,鼓勵養老產業鏈的建設,推廣養老機構與醫院、居住社區、智慧養老相結合的模式,共用資源,給予資質、稅收、政策的優惠;並在法規上完善、明確醫養型養老機構的制度標準、法律責任,引導社會資本進入。

  特區政府在深化養老服務合作的同時,可鼓勵本港居民購買內地商業養老保險,通過內地保險業界與本港醫藥機構的合作,簽訂定點合同,增加受保人在大灣區的醫療選擇,這既有利於加強本港長者在大灣區養老安老的保障與信心,對促進大灣區保險業務的發展以及粵港澳三地的金融合作也不無裨益。

  總之,發展大灣區跨境安老任重道遠,粵港澳三地應通過體系建立與醫保試點建設,打造醫養結合養老示範工程,為跨境合作養老創造更多的優化環境和有利條件,跨境安老規劃才能見成效獲成功。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