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值得期待/陸劍寶

時間:2019-02-16 03:18:07來源:大公報

  近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行政會議前例行見記者,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有望在近期公布。期待已久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也將浮出水面。對於香港來說,無疑,這是值得萬眾期待的。

  勿再錯過發展創科機會

  自從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通車後,香港與珠三角東、西兩岸的連接更為便捷。可以說,香港的交通網絡與珠三角甚至內地的交通網絡已經打通,需要的,可能是通關進一步便利化的措施安排。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肯定在交通設施的硬體和軟體上給予相應的政策關注,特別是貨物和人員的通關便利化。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交通規劃,不單可以實現香港交通融入內地,而且還更加凸顯香港國際橋頭堡的位置。

  在貿易方面,香港更多地從對珠三角進出口服務貿易,特別是金融業、商貿業、科技服務業、專業服務業等附加值更高的產業。

  在投資方面,大灣區內地城市和香港的雙向投資更為便利和頻繁,投資領域也從製造業和生活性服務業轉變為多樣化的投資,甚至遍地開花。

  在民生方面,粵港澳大灣區提倡共創宜居生活圈,除了自然環境保護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之外,粵港澳三地的教育、醫療、社保等領域將得到更多關注,香港市民到內地生活、投資、工作、旅遊等的配套服務將比以往有進一步的完善。

  在政府交流和政策溝通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將在中央領導下,建設粵港澳三地最高規格的聯席班子,而具體的政策實施細則仍需要慢慢打磨。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僅不會削弱香港傳統優勢產業,而且還會進一步增強其優勢。其中國際金融中心、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將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香港的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三大金融細分領域,都將服務於大灣區內地發展和引領內地企業走出去。在滬港通、深港通的基礎上,有望在實施物理範圍和業務範圍上有縱深的發展。

  香港航運貿易的制度規範和國際化程度相較於深圳和廣州兩個港口來說,還是有制度優勢的。因此,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應會對珠三角港口群進行優化,以期產生「1+1+1大於3」的互補優勢。

  除了金融和航運物流中心,香港作為國際性科創中心亦需要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支撐。香港作為國際性科創中心的基礎大家已經達成共識,但如何利用香港基礎科研優勢,發揮香港科研工作者的轉化能力,廣深港科技走廊已經提出了初步的藍圖,但仍需要深耕才能出效果。

  之前筆者曾經預判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深港創新及科技園進展緩慢。科技創新產業和金融業以及貿易物流業比較大的區別在於,科創的更新速度很快,稍縱即逝。香港已經多次錯過發展科創產業的機會,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又提供了一次新的發展機會。香港應該在官產學三界別達成共識,要把香港與珠三角的科技合作專案切實落地。

  筆者曾經接受採訪說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是讓香港經濟轉型,香港作為服務業發展的全球性城市,經濟根本不需要轉型。香港需要改變的是服務產業升級和注入更多的經濟新增長點。

  首先,香港並不適合再工業化,原因有三:一是沒有比服務業更集約化的土地;二是香港工業製造已經不具備比較優勢;三是香港的製造業人才儲備已經不斷消失。

  「飛地」形式突破制度約束

  其次,香港傳統四大產業雖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放眼全球的大環境,新加坡、韓國等具有相似性的經濟體都同樣遇到這樣的問題。香港發展和堅守服務業的優勢是什麼?那就是,香港有一個14億人口的內地市場撐腰,而新加坡和韓國沒有。

  再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把傳統的「城市概念」擴展為「區域概念」,將有利於香港以大灣區「飛地」形式拓展居住用地、商業用地和公共設施用地,而不再受《法定圖則》等制度約束而一籌莫展。最後,香港未來的很多產業和企業都和大灣區內地有更緊密的聯繫,這種聯繫包含了除雙向投資外,更加包含了制度和文化的共識。

  其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香港的積極影響除了經濟層面上,更多是社會層面上的意義。可以暢想的是,未來港人除了在香港居住,還經常往返與大灣區各個城市之間,業務和住房都可能是多個城市開花的。「大灣區人」將成為一種較以往以「城市人」自稱的更廣闊胸懷。

  經濟學博士後、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