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一國兩制」不是「治外法權」/周八駿

時間:2018-10-18 03:16:42來源:大公報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境事務處,拒絕香港外國記者會(FCC)第一副主席、《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馬凱(Victor Mallet)申請香港工作簽證續期;10月7日晚馬凱由泰國飛抵香港機場,只獲批有效期為7天的訪客簽證(visitor visa)。特區政府沒有對馬凱簽證一事作說明。

  10月8日《香港01》報道政府於1998年回應立法會議員質詢時,提到各類工作簽證的審批準則有6大條件,其中一項為申請個案是否對香港有好處和貢獻,馬凱策劃「港獨」組織「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的FCC演講事件,明顯不符有關條件。對於這一則報道,政府沒有確認。

  香港絕非「公共租界」

  對於馬凱個人來說,這件事很可能只是他同香港特別行政區關係中的一段不愉快經歷。但是,西方若干國家政府的反應,以及香港美國商會的反應,卻對「一國兩制」投下了深刻的影響。

  英國、美國和歐盟的官方對於馬凱拒簽事件的反應,同它們之前對待特區政府處置香港「拒中抗共」政治勢力違反《基本法》事件的反應基本相同,都是發表聲明或談話表達抗議或指責。

  但是,這一回事件涉及外國人,10月6日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館發言人就用上了對事件感到「非常困擾」(deeply troubling)的措辭;10月8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發言人的聲明稱事件是令人憂慮的先例(worrying precedent)。馬凱是英國人,10月6日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發表聲明,要求特區政府就拒批簽證一事作出緊急解釋(urgent explanation),強調香港是一個高度自治的地方。

  英國政府的反應,點破了美國和歐盟官方的「非常困擾」和「令人憂慮」的底蘊——在西方主要國家眼裏,過去21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踐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對於它們國家在香港工作和生活的公民來說,同九七前沒有區別。但是,馬凱簽證事件標誌着情形開始發生重要轉變,這一轉變意味着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將不再是他們所熟悉和喜歡的。

  長期以來,關於香港保留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一直存在着嚴重誤解或故意曲解,無視這是以國家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為前提和基礎的。在不少香港居民心目中,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形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飛地」,此所以「港獨」有不可低估的社會條件。在西方若干國家政府和公民心目中,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彷彿他們在舊中國的「公共租界」,他們理當享有「治外法權」。

  香港不少人視特區為「飛地」,同西方若干國家視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治外法權」二者相互關聯,如出一轍。於是,遏制「港獨」深入到禁止「港獨」政治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運作的階段,西方若干國家在香港的勢力便直接干預。

  香港外國記者會為陳浩天搭台演「港獨」醜劇,是第一炮。香港美國商會為馬凱簽證續期遭拒發聲,是第二炮。

  挾港逼迫中央必敗

  10月8日,香港美國商會發表聲明稱,馬凱簽證事件引起國際商業團體關注,不能只說是「個別事件」而置之不理,強調任何對新聞自由的限制均會損害香港作為金融和貿易中心的競爭力。

  打的仍是「新聞自由」幌子,其實關心的是美國在香港的利益。試問:之前香港發生過其他被反對派和西方若干國家政府、主流媒體視為關乎新聞自由的事件,美國香港商會何曾出聲?這一回沒有先例的舉動,不能不令人同美國政府開始全面遏制中國的戰略調整相聯繫。

  中美關係正迅速變化。10月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發表關於美國對華政策演講,一些評論視為美國向中國全面「開戰」的信號。在這種背景下,10月8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訪華,僅同中國負責外交的楊潔篪和王毅分別會晤。楊潔篪指出,當前中美關係正處在一個重要關頭,面臨不少挑戰。中方已就美方近期一系列涉華消極言行提出嚴正交涉並公開表明了原則立場,敦促美方立即糾正錯誤,停止採取損害中方利益的行動。中方將繼續採取必要措施,堅定維護自身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西方若干國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團體、機構和公民,應當尊重中國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遵守《基本法》。香港美國商會應當明白,新聞自由決不是無限的,不能侈談「任何對新聞自由的限制均會損害香港作為金融和貿易中心的競爭力」。

  2014年香港「拒中抗共」政治勢力在西方若干國家幕後支持下發動「佔中」、企圖以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為要挾,逼迫中央同意其提出的「真普選」主張,最後以失敗而告終。而今,有人以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為要挾,企圖逼迫中央放棄遏制「港獨」、聽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被人視為「飛地」或享有「治外法權」,也必將以失敗而告終。

  資深評論員、博士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