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房策需關注「夾心層」處境/葉建明

時間:2018-07-10 03:16:54來源: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公布了新房策的三大目標和六項措施,她並表明六成公營房屋、四成私樓的供應比例(六四比)將來也可以改變;在新房策下全港家庭八成以上將有機會購買居屋、綠置居和首置上車盤等資助公營房屋。

  這六項措施,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以兩種不同思路解決不同市場問題。將私樓交給市場,而公營房屋,政府將承擔更大的責任。一手私人住宅樓宇徵收空置稅,是政府對私樓市場有限的觸碰,雖然對抑制房價漲幅作用不大,但它表達了政府的一種關切,是政府對市民希望壓抑樓價心理的一種回應。

  現有房策思路需改變

  而居屋定價與市價脫鈎,有望成為香港房屋問題解決的一把鑰匙──當然需要有一整套配套措施伴隨。至少,它是一個明確的信號,那就是政府將把商業市場和基本民生需求作一區隔,將市場的交給市場,政府的回歸政府,取消政府資助房屋的投資屬性。除了居屋定價與市價脫鈎外,政府還提出增加資助房屋的量,推出港人首置房屋及過渡性臨時房屋等政策,都顯現出政府在房屋問題有新思路,是在針對高居不下的市場之外,關於基層民生考量,解決基層市民基本保障性住房問題。

  居屋定價與市價脫鈎,改為參考置業者負擔能力計算,目標在於滿足本地基層市民安居置業的需求,使之不受房價飆升的影響,是解決中下層居民住房問題的根本決策。香港是一個城市管理、各項服務高度發達的國際金融中心和世界級城市,亦是各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橋頭堡,但香港面積狹小,所以高房價有一定的合理性,這也是多年的辣招強壓而壓不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香港又是一個兩極分化嚴重的城市,統計處2016年的數據顯示,港人收入中位數為1.55萬元,也就是說,全港半數人每月收入才1.5萬左右。這對於動輒上千萬的房價,基層民眾只能望洋興嘆,根本無法負擔。而且,這些年居屋價格跟隨商品住宅水漲船高,一萬多元一平方呎的居屋,不斷被媒體曝光刷新價格,一般市民看得驚心動魄。樓價愈來愈癲狂、市民居住面積愈來愈小,住屋問題成為港人最無奈也最關切的民生議題。

  因此,在自由市場之外,香港必須構建一個中下層居民住得起、有房住的住房體制。雖然香港多年來已經有公屋、居屋等多層次的房屋保障網,但現有政策已經跟不上形勢的變化,加上多年房策的失誤和各種利益集團的阻撓令政府覓地困難,填海受阻,積弊之下,現有房策思路必須轉變。

  不過資助房屋定價與市價脫鈎的構想,必須與一系列政策措施相配套,否則這個設想就只是鏡花水月,甚至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美麗的罌粟花。

  首先必須解決土地問題。香港地域狹小毋庸諱言,但香港真的無地可用嗎?香港已開發土地僅僅佔總面積的24%,而這開發面積中僅有7%是供人居住的。但是,無論是上一屆還是本屆政府,為建樓而覓地卻遭遇各種阻撓,阻撓者中甚至不少就是需要依靠政府資助住房的中下層,這似乎是社會的一種困惑。

  鼓勵向上流動增社會活力

  不過,當很多人認為,覓地建房與本人無關,因為不是有了地,他就有上車的可能,高房價打掉了他對未來的預期時,他為什麼會願意支持政府的覓地政策呢?但是,當房屋政策聚焦於基層民眾,資助房屋定價與市場價脫鈎,大量合資格者只要排隊就可以實現住房夢,那這些市民是希望盡快找到合適的地蓋房以減少輪候時間呢,還是要阻撓政府對尋找土地建屋的努力?

  林鄭的話說得很明白:「我已經應承麵包的價錢(居屋定價與市價脫鈎),但要應承麵包的供應,都要畀我有麵粉去做。」

  其次,對於政府資助房屋的規管必須從嚴。一旦某些家庭或者個人收入超過上限,不再符合政府資助範疇,必須將房屋退還以給更加需要的家庭。這些年曝光的開名車的、拿高薪的、內地買數套住房的人住公屋或者居屋的消息,迄今見不到解決的良策。而一旦資助屋缺乏公正性,將引發社會連鎖負面反應。因此,相關措施和懲罰必須從嚴。

  第三,如何解決「夾心層」問題。「夾心層」是游離在保障與市場之外的群體,他們既不符政府資助房屋的條件,也難以購買私樓,置身於市場和政府保障之間空白地帶。據悉,這些年就有一些年輕人,為了申請公屋或者居屋,刻意降低薪酬收入,甚至不工作,以滿足申請的需要。如果政府政策不能鼓勵向上流動,這樣的政策一定是失敗的,社會的活力將不存在。

  從政府的六項措施來看,政府資助的範圍在增加,可望達到8成,將覆蓋更多的基層家庭和人口,但對於臨界點邊緣的群體,政府的其他政策措施依然應有所考慮。

  香港向來是個兩極社會,有錢人的社會和窮人的社會。有錢人享受高品質商品住宅、私家醫院、名校和國際學校;中下層居住政府資助房、進公立醫院、政府學校。為此,政府加強對中下層市民的民生保障符合社會整體利益,林鄭這一步是走對了。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