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少年軍的國旗護衛隊、清華大學學生國旗儀仗隊及復旦大學國旗護衛隊,昨早在灣仔金紫荊廣場舉行聯合升旗儀式,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在雷暴警告生效後,升旗儀式改為由護衛隊及儀仗隊手持國旗和區旗作展示,現場奏唱國歌。這一莊嚴儀式展現了兩地青年攜手共進精神,也深化了兩地青年對國家歷史共同的認知,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體現,這與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在社交媒體發布的「施政.再報告 愛國主義教育篇」中提出的繼續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日常學和教之中,厚植家國情懷,可謂是一脈相承。
曾經有一段時間,「愛國」在香港彷彿成為「原罪」,甚至說「自己是中國人」都可能遭到毒打。隨着香港國安法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相繼落實,香港邁入由治及興新階段,也為特區政府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每逢國慶及香港特區成立紀念日前後,全港各區都會有大片國旗和區旗的旗海,這是可喜的變化。
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也是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時機,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活動。其中,去年設立的香港抗戰與海防博物館月底將聯同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舉辦專題展,介紹粵港抗戰活動。即將在香港上映的《南京照相館》等抗戰電影,反應非常熱烈。包括《大公報》在內的傳媒對抗戰勝利80周年的大量報道,讓讀者重溫那一段血與火的歷史,感受偉大的抗戰精神,同樣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體現。正如李家超指出,這些活動讓市民了解抗戰歷史,銘記先烈抗爭犧牲鑄造的和平,從而珍惜和平年代的安寧,並將定格在舊相片的苦難轉化為自強不息的奮進力量。
國安才能港安,港安才能家安。愛國從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與市民福祉息息相關;愛國主義教育從來不是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點綴,而是要生活化、常態化。香港現存不少相關舊址,將這些地方串聯起來,足以彰顯在港英時代,香港仍與祖國血脈相連、命運與共;在抗戰時期,中共領導的東江縱隊堅守香港,可歌可泣。組織同學們參觀東江縱隊的活動地點、了解抗戰事跡,也可以在年輕一代的心田中播下愛國主義的種子。
當今世界變亂交織,「強權即公理」仍然是國際政治的現實。美國揮舞關稅大棒,放眼全球,當歐盟、日本等國被迫簽訂城下之盟,只有中國無懼威脅,推出對等反制措施,最終與美國達成貿易框架協議。中國此舉贏得全世界的尊重,也讓港人感受到國家的強大,國家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事實上,香港一直是祖國的掌上明珠,從回歸前的「東江之水越山來」、「三趟火車」,到回歸後CEPA協議持續優化,再到「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立「八大中心」、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既體現國家對香港的關心支持,也激發了港人的愛國情懷。
李家超上任後大力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成立了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對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協調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推動國情教育,包括推動中學生去內地交流、加強公務員培訓等,取得了明顯效果。下個月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繼續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是核心內容之一,備受各界期待。
愛國教育既需要特區政府大力推動,更有賴於全社會同心協力。愛國是每一個人的責任,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是每一位公民應盡的義務,當愛國教育如呼吸空氣一樣自然,當愛國成為每一個人的文化自覺和行動自覺,香港「一國兩制」實踐必將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