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昨日公布一系列措施,完善人才政策,包括修訂「高才通」等引才計劃下受養子女入讀資助大學的安排,堵塞「考試移民」漏洞,確保公帑用得其所。概括而言,就是明確界定「本地生」資格,避免出現人才計劃被濫用情況。有關措施考慮周全,既回應了社會關切,保障教育公平,也有利於吸引真正願意扎根香港、貢獻香港的人才,擦亮「留學香港」金字招牌。
近年來特區政府大力吸引人才,隨人才而來的「受養人」中,18歲或以下子女為5.5萬人,現行政策下他們被視為本地生,透過自修報考香港文憑試,再以本地生身份入讀本港資助大學。然而,近日有中介機構利用人才計劃推出「考試移民」服務,即引才計劃下受養子女毋須在本港就讀居住、生活,便可輕易成為「本地生」,申請入讀本港資助大學,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首先,本港資助學額每年僅約1萬5千個,本來就是「僧多粥少」,如今出現「考試移民」以本地生身份申請資助學額,進一步分薄了本來就緊缺的教育資源,造成教育不公平。其次,現時政府資助學額的本地生學士課程學費為每年4萬2千元,而非本地生入讀本港大學的學費可達20萬元,相差4倍。可見「考試移民」造成公帑不適當運用,對本地居民不公平。
香港有五所名列全球百強的院校,對內地學生和家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在內地考上名牌大學的難度甚至比考取香港八大更高,這進一步增加了「考試移民」的吸引力。早前有批評指出,有人假借人才名義來港,只為子女升學或出入方便,甚至回內地獲得「港人港稅」優惠,有違香港人才政策的初衷。香港立法會也曾有過相關討論,有議員指出有些人士純粹利用政策空間安排子女來港升學,本身無意來港發展,促請特區政府及早處理,避免問題進一步惡化。
特區政府聽到了社會上的聲音,高度重視,為此對症下藥,重新修訂了「本地生」的定義。根據新規定,透過各項人才計劃來港人士的18歲或以下子女,若要以「受養人」身份享有本地生資格,必須在申請之前就在本港就讀,包括跨境上學,或符合過去兩年在港通常居住的規定。新措施設有「過渡期」,今年底申請2026/27學年入讀大學的學生不受影響。
有關調整參考了世界各地的通行做法,既合理且必要。譬如在英國,學生需要在課程開始前於英國「通常居住」至少3年,才能以本地生學費入讀大學。在新加坡,只有永久居民才能以本地生學費報讀大學,而取得本地身份通常需要在新加坡居住至少2至3年,非永久居民只能以國際生身份入讀。比較而言,香港只要求在本港通常居住2年就能取得本地生資格,已是相對寬鬆。
新措施有的放矢,可有效防止「考試移民」現象的蔓延,確保公帑資助的大學學生分配更加公平合理。最重要的是,新措施確保了香港引才政策的嚴肅性、純潔性和連續性。其一,新措施只涉及受養子女是否以「本地生」資格入讀本地大學,不影響在本港讀大學;其二,新措施為人才及家庭提供了足夠的規劃和緩衝期;其三,香港對人才的吸引力是多方面的,包括良好的就業機會、優渥的生活環境、國際化的教育資源等,真正有心來港的人才非但不會受到影響,反而堅定其決心。
人才多多益善,未來香港需要因應實際情況持續優化人才政策,提升其吸引力,以加快打造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為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