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顯示,今年6月香港整體出口和進口貨值均錄得同比升幅,分別上升11.9%和11.1%。同日,消息指有知名國際快餐集團部署出售旗下商舖物業。本港外貿表現良好與商家出售物業雖是兩回事,但的確反映在香港整體經濟正面增長的同時,產業結構調整也在加速進行。面對新形勢,香港社會需要更積極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加快培育新產業、新賽道。
在外圍環境變亂交織、美國揮舞關稅大棒攪動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情況下,香港外貿增長已連續16個月,殊為不易,這充分體現了本港經濟的韌性。對比今年6月與去年同期的外貿表現,香港輸往亞洲的整體出口貨值增加了17.2%,其中對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的出口貨值分別勁增52.6%、48.3%和37.6%。亞洲之外,輸往其他地區的出口貨值錄得跌幅,歐美市場表現不濟。香港的外貿結構正在改變,反映特區政府近年積極開拓東南亞和中東市場,收到了成效。
另一方面,一家扎根香港50年的國際快餐集團自年初開始與多間代理行接觸,部署放售旗下物業,直至上星期物色到一間測量師行作委託。該集團在香港有200多家分店,早年曾購置舖位,作自用及長線投資。現在計劃分階段標售舖位,最終是「一個不留」。該集團同時強調,出售物業不會影響其餐廳營運,集團將致力發展香港市場,並期待香港市場繼續成長。
國際快餐集團出售物業的同時,承諾繼續扎根香港市場,反映其投資理念的重大轉變。香港商舖價值不菲,鬧市繁華地段呎租之高昂曾屢屢打破世界紀錄。然而,一場疫情改變了這一切。疫後人流重現,但消費模式已悄然改變。特別是網購、速遞大行其道,導致店舖的含金量大跌。上述集團在尖沙咀的一間舖位,幾年前估值10億元,現在萎縮至4.6億元。曾經有「舖王」之稱的某家族高峰期擁有數百億元身家,如今不斷出售物業,這從側面反映香港市道變化之快。
多少年來,香港經濟以地產業為主導。地產經濟造就了香港的繁榮,但也帶來高地價、高樓價、高租金,造成百物騰貴,制約了香港的經濟競爭力。香港現時零售業、餐飲業經營艱難,不少老字號相繼執笠,高租金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不能因為部分行業艱難求存就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事實上,香港經濟保持增長勢頭,金融、外貿、物流這三大支柱依然堅挺。就金融業而言,無論是香港管理的資產總量、在香港新註冊的本地及國際企業數量、在香港落戶的家族辦公室數量,都錄得顯著增加。在境內外資本的大力推動下,香港新股上市熱潮澎湃,IPO集資額重奪世界第一。這是本地及境外企業用真金白銀對香港投下的信心票。
更重要的是,香港創科發展風起雲湧。北部都會區建設日新月異,新田科技城舊貌換新顏,河套深港科技園區茁壯成長,申請落戶的創科企業之中,不乏國際知名製藥巨企和內地科創巨頭。香港的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新產業、新賽道已見雛形。
說到底,「一國兩制」是香港最大的優勢,祖國是香港最大的靠山。百年變局之下,香港「內聯外通」優勢更加凸顯,進一步吸引各地創業者來港投資興業,成就夢想。行政長官李家超強調「寧做艱難改革者,不做安逸停滯者」,要「做大個餅」,體現了迎難而上的決心。只要香港社會團結一心,勇於改革,敢於創新求變,更大機遇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