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周三放榜,所有考生都可以修改其課程選擇。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香港經濟快速轉型的今天,不少考生和家長為專業選擇而煞費苦心,希望未來的職業沒那麼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成為大家的共識。其實,科技發展背後靠基礎學科支撐,科技強國的底蘊是數學強國。港產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寄語特區政府營造更加開放的科研環境,為懷攜夢想的年輕人提供有力支持,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這番由衷之言,為年輕人選擇志向及特區政府推動創科發展,帶來了很大啟發。
香港人傑地靈,曾培養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學家,畢業於中文大學數學系的丘成桐正是其中之一。丘成桐日前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指出,19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物質財富的快速積累改變了社會風氣,大眾對基礎科學的熱情驟降,香港科研發展陷入停滯。這些年來,香港以房地產和金融作為主要發展方向,雖然也提出加強高科技發展,但事實上數碼港是科技概念的房地產項目。事實已經證明,用「做生意」的那一套理念去發展創科是行不通的。
近二十年來,香港的大學發展良好,匯聚了大量優秀教授,培養出了不少出色學生,國際排名也是蒸蒸日上。但也要看到,無論在聲望還是學科實力等方面,香港各大學的發展仍有不少短板,與真正的「頂尖」還有距離。今年初,浙江杭州的創科「六小龍」橫空出世,不少人都有一個疑問:為何香港沒有出產DeepSeek創立者梁文鋒或宇樹科技創辦人王興興這樣的科技精英?
丘成桐到深圳時,發現當地不少創科企業由香港年輕人創辦,這些年輕人本來可以留在香港發展,但顯而易見深圳有更好的條件讓他們去成長。執全球無人機牛耳的大疆創立者在港科大畢業,最終北上深圳大展鴻圖,這早已是人盡皆知的故事。可見香港的大學中有許多優秀人才,關鍵在於如何留住人才、人盡其才,讓他們在香港快速成長、實現理想。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賦予香港國際創科中心的定位,對香港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單是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就有近20個。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搶企業、搶人才,結下纍纍碩果,北部都會區、河套香港園區、新田科技城等建設也在加快,香港創科發展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好的機遇。在此背景下,丘成桐建議香港應減少對科技創新的束縛,為富於創意的年輕人提供廣闊空間。例如,在香港開辦科技公司,若想獲得政府資助,需辦理繁瑣手續。而在深圳,流程則簡便得多,美國在這方面的限制更少,整個過程十分靈活,規則也很寬鬆,旨在鼓勵大學生嘗試。內地和美國的一些做法,值得香港借鑒。
當然,香港發展創科不能靠特區政府單打獨鬥,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界和學術界都要發揮積極推動作用。今年二月,丘成桐在特區政府全力支持下,於中文大學創立致真交叉數學科學院,吸收數學尖子,採用八年制學士博士培養計劃,並與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展開深度合作。致真學院的成立,既是香港培養人才的創新之舉,也是丘成桐長期致力推動香港創科發展的體現,有機會成為香港培養傑出科學人才的又一個搖籃。不過丘成桐也對目前港生很少報名致真學院表示遺憾。
香港創科發展要有長遠眼光,既要耐得住寂寞,也要有創新政策的支持。對香港學子及家長來說,在這變革的時代,更需要與時俱進,選擇課程時展現長遠眼光。只有將個人前途與香港發展、民族復興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不負韶華,更好地成就人生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