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住在港島南區的市民發現,近半年來特區政府維修道路的速度明顯加快,過去往往需要半個月才能完成的工程,如今最快一天就可以「搞掂」。路面維修由「拖拖拉拉」到「坐言立行」,其實反映特區政府在施政中以市民為中心、以結果為導向的改革思路漸見成效,政府施政文化不斷優化,為市民帶來了看得見、摸得着、體會得到的發展成果。
港島南區的香港仔是舊區,道路老化及損毀問題嚴重,加上車輛出入繁忙,即使夜間安排維修時間也不容易,導致一些損壞路面的維修工程曠時廢日,有些工程甚至做到一半就馬虎了事,陷阱處處,對過往車輛或路人構成風險,更有長者跌倒受傷的個案,引起居民不滿。鑒於負責港島道路維修工程的承建商持續表現不佳,並有財務問題,合約工程難以為繼,路政署去年七月果斷出手,委託另一家承建商接手合約期內餘下的工程。今年四月,路政署更換另一中標承建商,效果立竿見影。南區的恆常道路檢查及一般維修工作安排迅速回復正常。今年首五個月內,港島南區已完成約150項道路維修工程,較去年同期多出約五成。
市民利益無小事。路面工程維修效率低下表面上是承建商的問題,實際上是部門按部就班、程序冗長、缺少問責的鄙俗造成。一旦政府重視起來,認真傾聽民意,加快審批工程流程,恆常監察工程進展,果斷更換甚至處分表現不佳的承建商,情況就會大為改觀。今年三月,路政署成立「道路維修策略委員會」,由副署長掛帥,配合「六招」新措施,其中一招是透過同步協商,協助維修工程盡快取得「臨時交通措施許可」,道路維修的效率因此明顯提高。
公路既是交通命脈,也是經濟血脈,全港十八區公路繁多,日常維修和保養工作非常繁重。引入新科技,可取事半功倍之效。近年路政署積極採取創新科技及推展數字化管理,正在試驗中的「激光掃描路面三維影像的路面狀況評估系統」,每日能檢測200公里的行車道,可以節省四分之一的人手。最重要的是,有關試驗收集相關數據後,可以建立起數字化維修平台,成為智慧城市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香港各區在道路維修方面的提速提效提質提量,反映今屆特區政府上任三年來致力改革求變、突破創新,已逐漸收到成效。事實上,改革無處不在。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簡化企業營商及行政流程,優化企業上市程序,簡化公司遷冊機制,吸引了大量國際資金流入,今年上半年香港更重登IPO集資額全球第一寶座;在搶人才方面,通過更新人才清單、擴大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及優化輸入人才機制,讓香港成為國際高端人才的聚集高地;在拓土建屋方面,通過拆牆鬆綁,簡化中間環節,配合以簡約公屋、打擊濫用公屋等措施,上樓時間不斷縮短;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特區政府主動出擊,帶來了前沿企業、投資、創新理念……。
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之初就提出「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旨在破除不合時宜的政府文化,建立起一切以市民為中心的施政方針。在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李家超提出「齊改革同發展、惠民生建未來」的發展藍圖。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之際,李家超強調「寧願做艱難的改革者,不做安逸的停滯者」,表達了推動香港「破繭成蝶」的決心。
推動香港高質量發展,推動香港加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需要特區政府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主動作為,不斷展現責任擔當,改革永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