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社評/有效解決中醫門診服務預約難問題

時間:2023-10-21 04:02:16來源:大公报

  自今年十月一日起,政府資助中醫診所的門診服務名額增至80萬個,整體服務量比去年增加三成,對病人尤其是有需要的長者來說,是一大喜訊。然而,不少長者反映有關門診很難預約,有的約了幾日都向隅,不得不自費看診。這一事實說明,特區政府在增加醫療服務的同時需要多走一步,包括增加門診預約的透明度,以及平衡各區的實際需要,將好事辦好。

  自2020年3月起,市民可預約政府資助中醫門診服務,包括中醫內科門診及針灸服務,部分中醫診所亦提供涉及骨傷的推拿服務,每次收費120元。至於綜援人士、75歲或以上長者生活津貼受惠人則可豁免收費。此外,偶發性疾病患者可循18區中醫診所的流動應用程式,預約即日或下一個工作日的中醫門診服務。三年疫情期間,中醫藥被證明對抗疫有效,有關服務需求大幅上升。有鑒於此,去年施政報告承諾,將資助中醫門診服務由每年60萬個,增加至80萬個。

  擴大中醫門診服務是一項德政,也符合中西醫協作的大趨勢,值得點讚。但就具體服務而言,還有不少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首先是預約透明度問題,每一個區的居民數量不同,對中醫門診的需求量亦不同,難免會出現一區預約長期爭崩頭而另一區可能出現餘額的情況,造成資源浪費。如果中醫診所的流動應用程式能清晰顯示各區的預約情況,可方便病人跨區預約。從技術上而言,這不存在做不到的問題。

  其實「預約難」並非第一次出現。記得前三年疫情期間,各區都提供核酸檢測服務並可預約,有的區感染者多,很難預約;有的區則尚餘名額。特區政府從善如流,優化預約系統,提升各區預約的透明度,有關問題迎刃而解。

  這裏也涉及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就是80萬個中醫門診服務名額,在全港18區的中醫診所如何分配?分配的標準是什麼?一直以來,香港的醫療資源分配被指不夠公平,傳統居民區醫院較多,市民看病較方便,但一些新區和偏遠區的醫療資源較少,遠遠追不上急速增加的人口。西醫服務如此,中醫服務也許有同樣的情況。還有,大部分求診者都在60歲以上,長者人數多的區對中醫門診服務的需求,顯然不能同那些以年輕人為主的新區相提並論。所以,在分配門診服務名額時如何做到更合理,更切合實際,頗考工夫。

  香港進入由治及興的新發展階段,特區政府強調「以結果為目標」,這並非高大上的政治口號,而是應該落實在政策之中,讓市民能感受得到、享受得到。習近平主席在去年「七一」重要講話中,對香港提出「四點希望」,其中第三點就是「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現在,不少市民反映中醫門診預約難,據說有關部門已經在研究如何解決。雖然說,中醫門診服務整體上供不應求,另一方面特區政府也在加大投入,在現有條件下,將有關資源進一步優化,希望盡快有結果。

  有道是:「細節決定成敗」。特區政府推出任何政策時,都應該從方便市民、方便用家的角度多加考慮,充分吸納民意,多傾聽不同的聲音,就可以讓政策更貼地、更有效率。關鍵是有關部門面對複雜因素,如何再把工作做深、做細,不斷總結完善,並且做好宣傳解釋工作。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