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和港澳金融管理部門昨日發出聯合公告,進一步優化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有關措施為大灣區居民跨境投資提供更多選擇,盡享更多創富潛力,有助促進粵港澳三地金融互聯互通,加快大灣區建設步伐,也有利於強化香港作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有關措施在中秋和國慶前夕推出,相信也是精心安排,為節日增添了喜慶氣氛。
「跨境理財通」是共建大灣區的重要一環,自2021年9月正式啟動至今,穩步持續發展,截至今年3月底,近6萬人參與,匯款金額逾30億元。今次提出的優化措施進一步豐富大灣區居民的投資選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優化投資者准入條件,支持更多大灣區居民參與試點。以內地居民「南向通」為例,現時的准入要求比較嚴格,包括必須為灣區內地9市的常住居民、有兩年以上投資經驗、且最近3個月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100萬人民幣等。降低有關門檻,允許內地九市更多居民參與有關計劃,潛在投資者數量將大幅增加。這意味着有更龐大資金可以變成「北水」,南下惠港。
其次是擴大參與機構範圍,新增符合要求的證券公司作為參與主體,為「南向通」和「北向通」個人客戶提供投資產品和相關服務。在計劃剛推出時,只有銀行才能參與,曾引起證券公司的羨慕,要求加入「分一杯羹」的呼聲很高。今後有了證券公司加入,顯而易見的好處是增加股票投資,這對增加香港股市交易額以及提振本港金融市場的規模和深度,都不無助益。
第三是擴大「南向通」和「北向通」合資格產品的範圍,更好滿足大灣區居民多樣化的投資需求,亦會適當提高個人投資者額度,並進一步優化宣傳銷售安排。這一項改革同樣是有的放矢。計劃推出的第一階段,為市場安全起見,對投資的產品範圍有限制,如灣區內地居民在港購買的產品只能是人民幣、港幣資產和外幣存款,不包括債券、在香港註冊的基金等,個人投資額不得超過100萬元。當這些限制放寬後,投資者就有了更多的選擇,也可以更自由地調配資金額度。
雖然優化措施的細節有待內地及港澳金融部門進一步釐定和公布,但大方向已定。大灣區人口眾多,地域廣闊,經濟增長潛力無限,優化「跨境理財通」安排有助港澳及大灣區內地居民盡情捕捉跨境商機,與大灣區一起成長。對香港來說,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增加了潛在投資者和資金來源,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將因此得到進一步鞏固。特別是在香港疫後經濟復甦並非一帆風順、股市成交量萎縮的情況下,有關措施可以提振市場氣氛,增強國際社會對香港發展的信心。
祖國是香港最堅定的靠山,共建大灣區關乎香港未來,從「跨境理財通」由推出到優化,足以體現中央對香港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大力支持。特區政府對措施表示歡迎,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今次的優化措施可以更好地發揮「跨境理財通」的潛力,強化香港作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
金管局方面表示將根據實際業務經驗和考慮投資者及業界意見後,制定一系列優化措施。各界期待特區政府善用中央支持,做好統籌安排,將有關政策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