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被「賣豬仔」到東南亞從事非法勾當的求助個案愈揭愈多,警方果斷出擊,昨晨拘捕5名涉案人士,其中兩人懷疑是集團骨幹人員。這一事實顯示,香港已成電騙集團的一個主要目標,警方繼續深挖,相信會找到更多線索。電騙屬高科技、跨領域犯罪,也是集團式犯罪,有着龐大的網絡,必須多管齊下,多部門配合執法。只有鏟除電騙存在的社會土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口販賣毒瘤。
過去,港人被「賣豬仔」的新聞極少出現,如今相關個案持續增加,這與客觀大環境有關。疫情持續兩年多,經濟不景氣,失業率上升,破產案增加,不少人更負債,在「搵快錢」心理下,容易被那些所謂「高待遇、低要求」的招聘廣告吸引,即使對廣告內容有所懷疑,仍存在僥倖心理。犯罪集團利用港人詐騙港人,更容易得手,這就是近年香港電騙案大幅增加、受害人及涉案金額也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電騙團夥不斷增加,對「新血」要求更高。如果參與者「業績不佳」,就會遭到毒打、轉賣;如果被害人不願配合,就會被當成人質,向家人勒索金錢;如果勒索不成,還可能被殺害、割走器官。由於電騙團夥往往與當地腐敗勢力、地方武裝相勾結,盤根錯節,要將之鏟除並非易事。
伴隨互聯網發展,電騙行業「與時俱進」,涉及信息鏈、資金鏈、技術鏈、人員鏈等各個環節,成為基於大數據、人工智能、跨境金融相關的一整條犯罪鏈。可以說,只要電騙仍有利可圖,就會有人鋌而走險。面對「高智能」電騙犯罪,執法部門必須武器升級、戰法更新,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通過團夥挖掘、溯源分析,增加風險識別能力,並針對不同犯罪場景作出預案,及時發現、制止罪案,而不能只是被動反應。
人員鏈仍然是電騙犯罪的重要一環。電騙集團會用各種方式招攬人員,主要是利用社交媒體發放高薪招聘廣告,以賭場荷官、地產中介或電訊推廣等為噱頭。就台灣情況來看,有些招聘廣告並非高薪,受害人不虞有詐,抵達目的地後,就立即被控制,失去人身自由;也有人到東南亞旅遊,被「朋友」游說,結果落入陷阱。亦因此,警方除了要嚴密監察社交媒體上明顯可疑的廣告,也要注意一般的招聘信息,從中找出蛛絲馬跡。要煉成識別真偽的「火眼金睛」,就需要建立犯罪集團的數據庫,在偵察出犯罪團夥的同時,發現與犯罪團夥相關的上下游鏈路,順藤摸瓜,各個擊破。
在多管齊下打擊電騙集團的同時,更要加強對市民的教育。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不勞而獲,當然也沒有只要會打字或打電話就可以賺取高薪的工作,「筍工」的背後肯定不簡單。落入電騙陷阱,無非是兩種結果,一是自己受害,全家遭殃;一是甘願成為犯罪團夥的一員,也許可以賺得「快錢」,但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遲早要承擔法律後果,付出代價。
「天下無騙」是社會各界的心願,也是執法部門的責任。在這場涉及跨境、跨部門的正邪較量中,需要整個特區政府行動起來,積極作為、主動出擊,把工作做在前面。當然,這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務求把罪案扼殺於萌芽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