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近代一般簡寫為「谷」,常常聽到一句話,說某人「五穀不分」,但事實上,現代城市人多數真的是五穀不分,所以要說人家五穀不分,就先要自己分清楚了。
《黃帝內經.素問》中,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之說,意思是說五穀糧食為人類食物之基礎,生果類為輔助,肉類為營養的來源,蔬菜為補充的食物。這樣的食物結構,其實與現代的理論基本上相同。
「五穀不分」,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微子》中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所謂五穀,泛指糧食。古人以五穀祭神,每年秋收之後,為了報答五穀之神的恩賜,在農曆十月十五日這天,以三牲加穀物做成的祭粿,向天遙祭五穀神。在《禮記.月令》中曰:「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先薦寢廟」,記載了西周皇帝以新收割的五種穀物祭祀祖先,然後嘗吃新出穀物一事。
古代的五穀指的是稻、黍、稷、麥、菽,也就是稻米、小米、高粱、小麥、豆子。隨着農業生產及社會經濟的發展,五穀的概念也不斷地改變,現在也可以泛指為所有的糧食作物,包括燕麥、薏米、蕎麥、玉米、青稞、莜麥,以及各種豆類和薯類等雜糧,統稱為「五穀雜糧」。
稻米,有水稻和旱稻兩種種植方法,中國南方種植水稻,北方種植旱種。米食習慣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黃帝始蒸穀為飯,烹穀為粥,在中國古代,米飯是長江流域百姓的主要糧食,後來流傳到各地,經過中原地區的幾次人口大遷移,更把中原的米食文化帶到南方發揚光大,影響深遠。除米飯之外,以稻米為主食的還有粥,粥古稱為糜,自漢代開始流行,《後漢書.石崇傳》中有「崇為客作豆粥,眾皆飢疲,異上豆粥」之說。宋蘇東坡喜愛吃粥,視吃粥為養生之道,書曰「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云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也」。而清末黃雲鵠所著的《粥譜》,為我國第一部藥粥著作,書中記載了兩百多種粥,並有理論解述,列舉的粥品如:枸杞粥、首烏粥、梅粥、蓮子粥、百合粥、薺菜粥、魚生粥等。
小米,是由黍脫殼而成的糧食,亦稱黃米,原產於北方黃河流域,有黃、紅、黑、紫等不同顏色的品種。小米營養價值十分高,含豐富礦物質和維生素B1、B12,中醫認為有清熱消渴、有益腸胃、定神安眠的功效,現在中國很多省份的人們,小米粥仍是最受歡迎和最普遍的早餐。
高粱,古稱稷,和黍(小米)是同科不同屬,但不帶黏性,因不是主要糧食,已不列入現代五穀之中,現在高粱多用於釀酒。高粱有黑白種,是人類最早種植的穀物之一,歷史上為中國東北三省古代的主要食糧。高粱的藥用價值很高,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高粱有溫中、澀腸胃、止霍亂的功效。近代人注重健康,提倡吃粗糧,而健脾溫胃的高粱粥,就成為了健康食療很好的選擇。
小麥,跟米不同的是,現在小麥本身很少直接煮熟成為主食,而是加工為主食的原料,就是把麥子磨成麵粉,而麵粉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食物材料。但在古代的史籍上就有大量關於吃「麥飯」的記載,可見當時小麥的基本吃法還是煮麥飯。相信這是後來人們在長期吃麥飯中,總覺得麥粒堅硬,不易煮爛,也不好消化,於是便產生了磨粉的方法。麵粉的出現大約在漢代,繼而產生的是發酵技術,於是有了麵條、饅頭、餅食、餃子、包子的出現,大大地豐富了人們的主食結構。
豆,古稱菽(粵音:叔),古代曾泛指所有的豆,而現代五穀中指的豆,泛指的是大豆,亦稱為黃豆。大豆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是人們基本糧食之一,古籍中有不少「豆羹」的記載。而豆腐、豆皮、豆漿的出現,使大豆在中華飲食中起了重要的意義。豆腐營養豐富,價廉物美,變化多端,容易入饌,所以深受人們歡迎,千百年流行不變,已經成了中菜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業產能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現代中國的糧食實際上主要是兩穀:稻米和小麥,小米和大豆已經淪為副食品或食油的原料,而高粱則成為了釀酒的主要作物,「五穀」這個名詞似乎也就慢慢地被人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