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電公布調整來年電價,加幅分別為7%及5.8%,大多數家庭每月至少多付數十元。由於國際能源價格看漲,未來幾年持續加電費的可能性甚高,對基層家庭是一個越來越重的負擔。兩電解釋加價是因為國際燃料成本上升,其實電費加價成因複雜,燃料漲價只是其中之一。民生無小事,檢討兩電利潤管制協議和收費不公平的問題,不能無了期拖下去。
現時電費分成兩部分,一為基礎電費;二是燃料價格調整。燃料加價,電費調升,似乎無可厚非。但在基礎電費這一塊,是由基建投資、燃料合同、營運成本等部分組成,根據現時利潤管制協議,允許電商收取不超過投資額8%的利潤,電商投資越多,收取電費就越多,賺取利潤就越高。在名曰「利潤管制」實則「利潤保障」的政策傾斜下,電商非但沒有改善經營、節省成本的動力,反而傾向增加投資。過去一年,疫情爆發導致國際燃料價大跌,兩電不減電費,只是暫時凍結電費,今年因全球經濟復甦而導致燃料漲價,電費就「報復性」大漲,政府目前所能做的,不過是要求兩電稍稍降低漲幅而已。
好在現時政府有電費補貼,每戶最多1000元,市民暫時不會因為加電費而有「痛入肉」的感覺,但政府提供電費補貼終非長久之計,一旦補貼減少或完全停止,那麼所有增加的費用就由市民承擔,對基層的影響更為明顯。
利潤管制協議是歷史遺留產物,當年港英政府迴避提供公共電力的責任,鼓勵私人投資,鑒於發電廠投資龐大而回報期長,給予優惠條件,大家不難理解。但這麼多年過去,兩電不僅早就收回成本,而且賺得盤滿缽滿,繼續維持利潤管制協議已不太符合實際。特別是在疫情肆虐之下,各行各業蒙受損失,不少商家更是虧本經營,但兩電8%的利潤卻是不動如山,真是羨煞旁人。放眼全球,除了香港,哪裏還能找到這種穩賺不賠的生意呢?
香港是自由市場,而利潤管制與自由市場原則背道而馳。然而,不管民間要求改革利潤管制協議的呼聲多麼強烈,特區政府與電商博弈卻似乎缺少「牙力」。究其原因,兩電的市場壟斷地位,加上政府希望保障電力供應穩定,致使顧忌重重。其實,正如不少人建議的那樣,政府應該大力鼓勵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並開放電力市場、引入競爭,相信將有利於社會整體利益。
另一個備受詬病的焦點,是電商對民用及商用電力收費採取雙重標準。對民用的是累進制,用電越多、收費越多;對商家則採累退制,用電越多,電費越便宜,商場不介意冷氣開得特別大不是沒有原因。這種鼓勵商家用電、並由普通市民補貼商家的做法,既有違節約能源的要求,更不公平。在全球都強調碳中和的今天,環保不能只是一句空話,電費結構改革也不能光說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