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AI無法取代記者。圖為在加沙地帶報道前線情況的法新社記者。\法新社
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術的普及,人們獲取新聞的渠道正在發生改變,新研究發現谷歌「AI摘要」、OpenAI旗下聊天機器人ChatGPT等搶走新聞網站不少流量,同時引發版權爭議。不過,AI對新聞媒體而言不僅是「競爭對手」,也是可以利用的機遇。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紐約時報》等媒體均已開始探索如何使用AI提高效率、擴大受眾。\大公報記者 郭嘉 綜合報道
追蹤網絡用戶行為的市場情報公司Datos表示,在美國,ChatGPT和Perplexity等AI模型分走的桌面瀏覽器搜索流量正在迅速增加。2024年1月,流向AI模型的搜索流量還不到1.3%,但到了今年6月已增至5.6%。在2024年4月前已開始使用AI模型的用戶中,AI模型分走的流量高達40%。美媒指出,過去三年來,流向《商業內幕》、《華盛頓郵報》和《赫芬頓郵報》等大型新聞網站的自然搜索流量大幅下降,主要原因之一便是AI「搶流量」。路透社新聞研究所上月發布的報告顯示,AI聊天機器人已成為一部分年輕人獲取新聞的主要渠道。
為與ChatGPT等AI模型抗衡,谷歌於2024年5月推出「AI摘要」功能,對新聞網站造成新一輪打擊。「AI摘要」會在谷歌搜索引擎最上方為用戶生成對其搜索結果的總結,讓用戶不必再點進信息來源網站的鏈接。數據分析公司Authoritas本月發布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AI摘要」上線前在搜索引擎中排名第一的網站,可能被該功能搶走多達79%的流量。
意媒發行「全AI報紙」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MailOnline高管史蒂文今年5月抱怨說,在顯示「AI摘要」的搜索結果中,該網站點擊量大減,其中桌面版點擊量下降56.1%,手機版點擊量下降48.2%。英國非營利機構Foxglove、獨立出版商聯盟和「開放網絡運動」已向英國監管機構投訴,要求對谷歌「AI摘要」進行審查。
今年2月,《每日郵報》和《衛報》等多家英國媒體在報紙封面上刊登印着「公平對待」口號的抗議圖像,要求英國政府撤回允許AI公司使用受版權保護作品進行模型訓練的提案。本月中旬,墨西哥的播音員、配音演員等亦舉行抗議活動,要求當局制定相關法規,防止AI「搶飯碗」。
今年3月,意大利《福利奧日報》宣布出版發行全球首份完全由AI撰寫的報紙,其中的文章標題、摘要、正文等均由AI生成,報社工作人員的工作僅是根據新聞向AI提問。該報主編西拉薩說,這是一次實驗,旨在讓人們了解AI能做什麼,並思考記者未來應該如何做得比機器更好。
AI應與記者分工合作
南非獨立傳媒集團董事長瑟弗表示,如果把媒體內容看作建築物,那麼AI只能搭建一個外部框架,內部細節仍需人類記者完成。《印度教徒報》總編輯楠巴斯指出,AI無法取代人類的創造力。有分析認為,AI應該代替記者完成瑣碎、重複的工作,例如對海量資料進行匯總和分類、撰寫天氣預報和金融市場動態報道等,從而讓記者有更多時間去從事更富創造性和深度的報道。
在與AI模型競爭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媒體也開始探索如何應用AI。6月底,BBC宣布開始測試兩款新的AI工具,分別為用於生成新聞摘要的「一目了然」和協助統一稿件行文風格的「風格輔助」。《紐約時報》使用AI分析社交平台帖文尋找熱點新聞,還能將新聞稿迅速翻譯成多種語言及轉化為音頻。2023年,「科威特新聞」網站推出AI虛擬女主播費德哈,一度引發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