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位於北京的一家奔馳汽車廠。\美聯社
【大公報訊】綜合《華爾街日報》、路透社報道:德國經濟持續低迷之際,德國政府和歐盟官員卻向德企施壓,要求它們減少對中國的所謂「風險敞口」。不過,包括巴斯夫、西門子、大眾、奔馳等德企巨頭繼續增加在華投資。數據顯示,2022年歐洲對華直接投資中,德國所佔份額從前年的46%提升至52%,德國汽車行業則從50%提升至68%。研究機構榮鼎集團分析師表示,德國汽車製造商認為,無論是從營收還是向電動車技術轉型角度來看,「中國市場都事關生死存亡」。
《經濟學人》雜誌8月發表題為《德國再次成為歐洲病夫了嗎?》的文章,稱德國經濟如今面臨困境,可能成為今年唯一出現萎縮的大型經濟體。德國總理朔爾茨本月受訪時一再強調,德國還不至於被稱作「歐洲病夫」,但他也不得不承認,德國經濟正在走弱。
美國搞「雙標」 德國商界拒盲從
德國央行援引數據稱,2022年德國企業在中國的子公司實現銷售額3820億歐元,利潤高達230億歐元。對德國而言,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外媒注意到,在美國對華「脫鈎」政策的影響下,德國政府7月通過首個「中國戰略」,鼓吹所謂「減少對華依賴」和「去風險」。
一些歐洲企業高管認為,美國在如何與中國打交道的問題上採用雙重標準。一位德國汽車行業高管稱:「有一點值得牢記,即使是在二戰期間,福特和通用汽車在德國的業務都沒有中斷。」
面對政府一再施壓,德國商界明確表示「不歡迎」這一「中國戰略」,認為其影響中德貿易關係,不符合在華德企利益。多家德國知名企業擴大在華經營規模,增加在華投資。
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集團(BASF)一直是德國工業的重要支柱。巴斯夫CEO布魯德穆勒今年4月表示,公司去年在德國本地虧損達1.3億歐元,「國內市場的錢真是越來越難賺了」。與此同時,巴斯夫去年7月宣布在廣東湛江投資100億歐元建設一體化基地項目,預計2025年投產。這是德企在華投資規模最大的單體項目。
西門子CEO博樂仁今年早些時候表示,作為2023年20億歐元全球投資計劃的一部分,公司將在中國投資約1.4億歐元。西門子8月公布今年第三季度財報,博樂仁特別強調,「沒有看到我們的客戶正遷出中國,西門子的客戶都相信並選擇留在中國市場」。
大眾、寶馬和奔馳等德國汽車製造商奉行「本地化生產」戰略,僅大眾去年就在中國生產了320萬輛汽車,與該公司在歐洲生產的汽車數量相當。今年7月,大眾表示將向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小鵬汽車投資7億美元,持有該公司近5%的股份,共同開發和製造電動汽車。大眾中國業務負責人貝瑞德表示,這種合作關係「是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為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德電信商強烈反對禁用華為
德企已經用實際行動表明了它們的態度,但德國政府似乎仍然執迷不悟。有消息稱,德國內政部計劃自2026年起,禁止在該國核心5G網絡使用華為和中興製造的某些設備,而原因竟然是為了「防止北溪管道被炸事件重演」。
消息一經披露,引發德國電信運營商的激烈反對。德國電信直言該計劃「不切實際」,且有損用戶利益。據悉,德國目前共有8.2萬個移動通訊站,其中約一半配備了華為技術。業內人士透露,從德國現有的通訊網絡中移除華為將會造成高達50億歐元的經濟損失。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21日表示,中方一貫反對任何國家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各國都應為外國企業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視的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