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安理會改革 聚焦否決權

時間:2019-10-03 04:24:34來源:大公報

  圖:2018年9月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出席聯合國安理會會議\路透社

  雖然一票否決權是聯合國安理會為了避免國際矛盾訴諸武力而賦予五大國的特權,但事實上,在聯合國歷史上的某段時期,當一國的綜合國力強到能控制其他會員國意志的時候,它並不需要通過否決票就可主導局勢的發展,甚至將否決權變成非法軍事行動的豁免權。

  綜觀安理會否決權的使用紀錄,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各有一個較多使用否決權的國家,前者是蘇聯,後者是美國,伴隨的是兩國綜合國力的此長彼消。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地位相對衰落,美國在世界上已缺乏有效的牽制力量,因此不再滿足於否決權這一特權,而是尋求更大的行動自由,因此它對聯合國採取一種「有用則用、無用則甩」的態度。

  1999年科索沃戰爭就是一個典型。由於中、俄兩國不贊成對南聯盟進行軍事打擊,於是美國便繞過聯合國,對南聯盟進行空襲。戰爭爆發後,中俄及納米比亞三國向安理會提交決議草案,要求北約立即停止非法軍事行動,但未能通過,原因便是當時安理會成員,包括美、英、法3個常任理事國,大都是北約成員國。

  但隨着第三世界國家紛紛加入聯合國,加上中國的崛起,美國人越來越感到聯合國不再是它得心應手的工具,大罵聯合國「是多數人的暴政」,並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試圖通過拖欠會費與維和費用等「老賴」方式逼迫聯合國按其意願改革。不僅要求將聯合國日常預算分攤比例從25%降至20%,將維和費用從佔31%降為25%,還希望相比其他小國獲得更大的投票權利。

  正因為否決權如此重要,所以安理會改革的焦點之一集中在擁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身上。儘管改革已談了二十多年,但進展不大。個中的因素非常複雜,主要是五大國都不希望既得利益受損害,不願意看到既有否決權被削弱。但改革否決權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有的主張廢除否決權,有的主張限制否決權,各方莫衷一是。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何使用否決權無疑是更高的一門外交藝術。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