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台胞劉雪風10日在浙江舟山觀看電影《東極島》。\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流浪地球》系列、《哪吒之魔童鬧海》等影片已在海外市場嶄露頭角。台胞向大公報記者表示,《東極島》、《南京照相館》等抗戰電影,如今正以其真實歷史背景與普世價值,有望成為中國電影軟實力的新名片。而它們的海外上映計劃,不僅能助力中國電影拓展市場,還將為中外文化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東極島》影片中海上沉船與救援場景收穫了大家的高度評價。無論是貨輪沉沒,還是漁船出海救援,都讓人倍感震撼,也能感受到大陸電影在視效上的不斷進步與成熟。」台灣青年陳奕婷受訪時表示,當兩岸觀眾走出影院時,帶走的不僅是對歷史的認知,更是對民族精神的認同與傳承。在這個意義上,這些抗戰電影已超越娛樂產品範疇,成為民族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
台灣青年肖建鋒表示,大陸抗戰電影正在形成多元立體的敘事體系。這股創作浪潮不僅豐富了主旋律電影的藝術表達,更構建着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只要電影故事足夠精彩、情感足夠真摯、製作足夠精良,就有可能突破文化壁壘,引發全球觀眾的共鳴。期盼《南京照相館》能像一座橋樑,跨越千山萬水,讓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屠殺這段沉重的歷史,讓和平的種子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
台灣影評人許先生亦認為,當西方二戰敘事長期聚焦猶太大屠殺與歐洲戰場,《南京照相館》等電影填補了全球二戰記憶的東方缺位。而《東極島》講述中國漁民救助英國戰俘的故事,則建構起中國版的「辛德勒名單」敘事,為西方觀眾提供情感接入點。這種敘事策略使中國抗戰記憶獲得跨文化傳播的可能。
大公報記者蘇榕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