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孫阿姨的移動廚房」頗受歡迎。
儘管平時經常做菜招待鄰居和朋友,但有一些菜,孫阿姨是必定要留到過年或過節時才會做的。「現在大家總說過年沒有年味兒,那是因為平時想吃什麼就有什麼,沒有了盼頭。」於是,孫阿姨自定規矩,保留幾道年菜,只在過年的家宴上能夠吃到。比如寓意「年年高升」的年糕、祝福「節節高升」的筍子燒肉、象徵「捧金條」的炸春卷以及蛋餃等。「在家裏,一開始準備這些菜,年味兒就出來了,孩子們對回家和過年就有了期待。」
孫阿姨還記得她在做「兩岸共飲一壺春」的分享時,曾拿出張大千的食單,啟發大家回憶在過年或重要節點時吃的什麼菜。「大家都非常熱烈地討論,列出屬於自己家的菜單。不管是四川的火鍋、東北的餃子還是南方的春卷,在這些味覺的回憶裏,就找回了各自對春節和家鄉美食的眷戀與記憶。」
此外,孫阿姨也會順應四季和節氣,在「時令」上做文章。「很多節日都有相應的食物,端午吃糉子、中秋吃月餅,來加深你對這個節氣的印象。」在孫阿姨看來,文化和習俗需要跟美食結合在一起代代相傳,讓孩子通過美食記住年節和味道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