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來自台灣的美食家孫阿姨在成都再次創業,通過烹製美食結交了不少朋友,推動了兩岸飲食文化交流。
台灣美食家孫亦敏的人生無疑是與美食緊緊相連的。
在台灣時,她開店做一人食的麻辣火鍋,成為當地人愛去的餐廳;
去美國後,她開了一家叫「鹿鼎記」的烤鴨店,
在西海岸很受歡迎;而當她退休來到成都旅遊,
亦以「孫阿姨的移動廚房」聚起朋友、以美食推動兩岸交流,
並在70歲時選擇重新創業,為四川人的餐桌帶來「台灣味」,
被大家親昵地叫作「孫阿姨」。
大公報記者 向芸(圖、文)
孫阿姨曾在台灣生活了40多年,小時候住的地方叫眷村。眷村的人們來自天南海北,小小的地方幾乎囊括了整個大陸的菜系以及烹製食物的不同方法,讓她從小就有機會品嘗各省的風味。這樣的「美食啟蒙」也在潛移默化中深深刻在她的記憶深處。
環球旅遊變定居成都
在台灣地區和美國生活期間,孫阿姨都有開餐廳。50歲時,她選擇退休,把美國「鹿鼎記」餐廳的生意交給大女兒打理。她和丈夫決定去旅遊散心,過退休生活。2005年她和丈夫去到成都,準備以這裏為第一站,開始籌備已久的環球旅行,誰知一到就不走了,還定居成都。「我幼年跟隨父母去台灣,後來又去美國生活。眷村的孩子,從小被叫作『外省人』,到了美國,我又成了『外國人』,找不到根。」而初到成都時的一件件小事,讓「半生漂泊」的孫阿姨找到了心裏缺失的一角──「認同和包容」。
至今想起那些小事,孫阿姨都會覺得很溫暖:初春乍暖還寒,三輪車師傅友善地提醒她「要春捂秋凍,現在穿裙子會受涼啊」;在路口問路時,遇到的大姐熱情地招呼「好久不見啦」,彷彿是多年的朋友;店門口的小姐姐聽她口音是外地的,對他們鞠了一躬,還說道「歡迎你們到成都來」……「當時我們就決定在成都看房買房,不去旅遊了。」
開「移動廚房」教烹飪
「眷村裏有四川人,所以我能聽得懂四川話,對麻辣的川菜也很適應。」孫阿姨和丈夫在成都開始了「如魚得水」的生活:經常穿街走巷找好吃的,也會燒好菜分享給鄰居。回憶起那些幸福時光,孫阿姨笑瞇了眼,「我們是以吃會友,四川人喜歡擺龍門陣(註:意為聊天),擺着擺着就成了朋友。」
大家吃過孫阿姨燒的菜,常會問「可以帶朋友一起來嗎」,於是來她家作客的人越來越多。有朋友建議她開課教大家做菜,於是她開設了「孫阿姨的移動廚房」。
孫阿姨的一個學生回憶起她參加的第一堂課,說「顛覆了對美食的感受」。「大家很放鬆,穿着與菜品相配的衣服、聽着恰逢其景的音樂,一邊學做菜一邊跳舞。那不是按標準化流程製作出來的菜品,而是有人情味、有想像力的美食。」還有學生覺得孫阿姨教會了其對生活的詮釋和對人的細緻體貼。例如,孫阿姨會用貼有名字的橙紅桔子代替冰冷的座牌,讓人覺得心裏熨貼;教會一位媽媽在南瓜盅上刻女兒的名字,給孩子驚喜;還會在假期時讓媽媽們帶孩子一起上課,爾後媽媽們發現孩子在假日為自己做早餐……
在孫阿姨看來,廚房到餐桌的距離不遠,但飽含着愛。「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只要用愛做菜,吃的人能體會到你的用心,它就是人間美味。」
「我家成了大本營」
開設「孫阿姨的移動廚房」後,孫阿姨的生活和朋友圈有了更多變化。「我家成了『大本營』:工作上受挫了、生活中不開心,隨時可以來,大家都說就像回到媽媽家一樣。」
如今在成都美食圈,「台灣孫阿姨」的名號響亮,她包的糉子、做的月餅也很受大家歡迎。「大家覺得好吃,就是肯定了我的味道和對食物的用心,這給我很強的自信。」近年,孫阿姨創建了自己的美食品牌──「孫不悟空」,主推台灣風味和四川風味融合的滷料、醬料。
在把台灣風味與成都美食融合的過程中,孫阿姨開過美食課「四川人的餐桌可有一碟『台灣味』」、做過分享「兩岸共飲一壺春」、組織過包餃子活動「同包、同胞」,反響很熱烈。「兩岸一家親不是掛在嘴上,而是要融入日常生活,對於家國的情懷,也在從小的味覺記憶裏。無論來自哪裏、走向何方,身在異鄉的中國人,都會在一道道美食傳承裏,感受到對家鄉和祖國的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