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台胞『福』地」系列之「社區建設篇」/「第一家園」上演兩岸「新不了情」

時間:2019-05-09 03:17:58來源:大公報

  圖:台中科技大學學生在廈門中山社區完成彩繪社區牆面後合影 受訪者供圖

  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努力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福建的新使命。近年來,台胞西進大陸風頭正勁,往返兩岸的台胞越來越多。作為對台前沿的廈門特區,成為台胞登陸的第一站。他們入住廈門社區,帶來了台灣社區管理經驗。融入、融合、融洽,「第一家園」正上演兩岸「新不了情」。/大公報記者 蔣煌基廈門報道

  出生於高雄市的周芷茹,母親祖籍在福建晉江。自2005年以台南市文化協會秘書長身份造訪廈門後,這十年周芷茹頻繁穿梭於閩台兩地。她目前正以「文化重塑」的形式,參與廈門社區營造。她說:「閩南和台灣語言相通,有相同的文化根基,兩地文化交流要靠兩岸共同努力來推動。我非常樂意成為其中一條紐帶。」如今,她一年有一半時間都在廈門,和當地社區幹部、志願者一起,成功打造出鎮海社區「成功小鎮」、仁安社區「名人小區」,共同主辦「聆聽沙坡尾故事」等閩南文化活動,打造出兩岸在社區營造方面合作的一個個品牌。

  文化相通激發鄉土情懷

  據悉,豐州小燈塔共享空間計劃,是周芷茹團隊社區營造的亮點所在。他們把古街沿途的一些廢棄老屋,改造成整潔舒適的共享文化空間。「『小燈塔計劃』不僅可以為遊人提供歇腳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讓旅客或返鄉游子有個心靈休憩空間,激發群眾的鄉土情懷。」在此期間,她還不斷與台灣設計師、創意青年聯繫,盡量自己動手,讓房子更加盡善盡美。

  周芷茹戲稱自己的工作都在「磨洋工」。對一堵老牆進行微景觀改造,原本3天就可畫完的茉莉花彩繪,周芷茹的團隊花了3個月。「畫的過程,有圍觀的居民認為左邊花應該多一點,右邊葉片少一片,我們都尊重大家的意見。」她認為,社區營造的關鍵,在於社區居民的參與和引起共鳴,並喚起居民以自己家鄉為榮的理念。「這三年,僅在思明區生活就業創業的台青,形成了近30對兩岸婚姻。」思明區台辦主任戴麗珠笑着告訴記者,「兩岸融合的未來,不就是成為真正的一家人嗎?」

  「環保大使」推動融合

  來自台北的伍證霖也熱心參與廈門的社區建設。2015年他攜「營造綠色家園」理念,參與了社區營造。作為篔簹街道的垃圾分類督導員,這4年來他已成為大家心中的「環保大使」。從發起廈門市首個環保志願者聯盟開始,伍證霖倡導居民「垃圾分類減量」,並製作「環保酵素」。如今,社區裏居民認養的陽台菜園,長勢喜人。

  伍證霖告訴記者,自從2017年年底參與社區建設以來,他建議並參與了社區廚房營造,每個月定期舉辦國際美食分享會。從種植分享會、烤肉分享會、美食分享會,到素食嘉年華,越來越多居民融入其中。伍證霖正是借這些「環保小事」促進社區融合,「就像我把一束玫瑰擺到辦公桌,整個辦公空間就有了生機。後來大家陸續帶了綠色植物裝點辦公室,整體空間就活了起來。」伍證霖為台胞參與大陸社區營造做了一個有趣的註解,「就像當下的兩岸融合,有互動才能建立互信,有信任才會融入。」

  「台胞服務台胞」

  篔簹社區內有一個篔簹湖。台商陳彥良第一次站在篔簹湖邊時,竟生出鄉愁,「這裏和生我養我的高雄愛河太像了」。陳彥良說,篔簹湖就像高雄愛河。愛河整治後,咖啡香飄兩岸,成了高雄的文化,篔簹湖同樣很有潛力。看到了愛河的過去,陳彥良也預見了篔簹湖的未來。他決定留在廈門,並在篔簹湖畔創辦古柏咖啡廳。

  解開了鄉愁的陳彥良,亦在此收穫了愛情。陳彥良說,兩岸的融合,就像這篔簹湖邊的咖啡,越來越濃。廈門先於大陸其他地方,成為兩岸融合的「原鄉」。2018年陳彥良把自己的古柏咖啡設置為「台胞驛站」,為當地台胞解憂消煩。

  廈門市早在六年前已開始聘請台胞擔任社區主任助理,創全國先例。廈門市思明區台辦主任戴麗珠說,「台胞驛站」猶如一個正能量的蓄水池,吸引了眾多台胞加入「台胞服務台胞」的隊伍,並主動為社區提供多種服務。「台胞驛站」已成為台胞參與大陸社區營造的一種創新舉措。從2015年5月設立第一個「台胞驛站」至今,這種「台胞幫台胞」的服務站在廈門已有7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