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圖:南方醫科大學教授梁莉及其研究團隊在使用SmartPath。右圖:SmartPath能幫助醫生快速對病理切片進行診斷。
在臨床應用中,SmartPath能幫助醫生快速對一張切片進行診斷。作為示例,陳浩演示了一張常見的乳腺切片:「這是取得組織後,經染色、脫水、包埋等步驟製成的切片,圖像像素達13萬×11萬,資訊量極大。有個比喻很形象:一張病理圖包含的資訊,相當於兩小時高清電影的資訊量。」
他指,將切片放大8倍、10倍後,能看到不同組織結構,醫生需反覆放大或縮小,從不同層次、位置尋找癌症病灶,判斷是否侵犯組織、良性還是惡性。良性腫瘤可以定期隨訪,惡性腫瘤則要及時治療。
SmartPath可為這一過程提速提效:能在短時間內智能分割病理切片,分離癌症區域,量化分析佔比等參數。這些數據不僅為醫生提供客觀診斷依據,還可通過大數據預測患者預後(根據病人的現況,推估疾病未來經過治療後可能產生的結果),給出針對性治療建議。
統計有絲分裂 辨癌症活躍度
至於系統處理切片的具體時間,陳浩表示,每張片子大小不同,處理時間也有差異。活檢片子是用針取組織,尺寸較小,一分鐘內可完成處理;像乳腺切除的片子面積大,有的像素達50萬×40萬,相當於數百億像素,計算量更大。小尺寸片子最快5秒、20秒內就能完成計算,但最終選擇哪個區域檢驗,決定權仍在醫生。他還提到,系統可針對特定區域分析,比如統計某區域的有絲分裂數量,而有絲分裂數量代表癌症活躍程度,會作為定量指標,例如規定不能超過3個或6個,超過不同數值對應不同評分,也意味着癌症惡性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