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來自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的解雲喆,嚴格落實垃圾分類,將廢品改造成玩具。下圖: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羅芊廷,以實踐證明推動環保的決心。
昨日的「美麗中國,零碳行動」2025年聯合國中國青少年環境大會上,內地、澳門、香港的學生代表與校長齊聚,分享綠色實踐與低碳教育經驗,共築地球美好未來。
學生﹕能走路便不坐車
來自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的解雲喆,從清理海灘垃圾開啟環保之路,日常嚴格落實垃圾分類,將廢品改造成手工與玩具,形容「垃圾有時只是放錯位置的寶藏」。他更結合程式設計,與同學研發腳踏動能轉換裝置等創新模型,積極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等國際活動。
澳門培正中學的華心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為地球「減負」,她說每次離開房間時,一定會檢查燈光和電器,不浪費一度電;能走路便不坐車,鍛煉身體又減少碳排放。「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她呼籲大家從點滴小事做起,用節電、低碳出行的實際行動,讓地球呼吸得更順暢。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羅芊廷,曾透過環保大使計劃參與海灘清潔,在短短2小時內,便與同學們拾起總共約47公斤的塑膠垃圾,深信「每一雙青年的手,都能撫平地球的傷痕」。她在學校發起利是封回收計劃,跟隨學校前往日本大阪參觀回收工廠,親手設計環保裝置,以實踐證明推動環保的決心。\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