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市民選購隱形眼鏡時,應優先考慮印有衞生署的列表代碼(HKMD)(紅框)的產品。右圖:香港執業眼科視光師協會就規管「大眼仔」等醫療器械立法提出六項建議。\大公報記者肖泓宇攝
【大公報訊】記者肖泓宇報道:萬聖節將至,不少市民為「扮鬼扮馬」,會佩戴俗稱「大眼仔」的裝飾性隱形眼鏡。隱形眼鏡直接接觸眼角膜,屬醫療器械,惟現時香港未建立醫療器械法例,市民易從非正規渠道購入「水貨」,易致眼部受損感染。香港執業眼科視光師協會昨日建議,市民選購隱形眼鏡時,應優先考慮商品有無衞生署的列表代碼(HKMD),並應在註冊視光師或醫生處方下使用。
香港執業眼科視光師協會早前以電話訪問了1008位市民,結果顯示,逾八成受訪者認為「水貨」產品不安全,但只25.7%人認為自己能夠分辨水貨產品。41%贊成為所有消費者醫療器械設立強制性註冊要求。
本港並無立例管制醫療器械的進口和銷售事宜,現時是透過醫療器械行政管理制度,讓醫療器械製造商和進口商自願向衞生署申請表列其醫療器械。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明年向立法會提交規管醫療器械的立法建議。協會就建議政府將現時衞生署的自願性醫療器械提出六大建議,其中包括註冊要求改為強制要求。
應選購印衞生署代碼產品
香港執業眼科視光師協會會長葉笑麗表示,隱形眼鏡是可被消費者直接購買到的醫療器械產品,需求高,也極容易從網絡平台購買到,不少國家或地區設立了專門的監管辦法,例如新加坡、美國、澳洲及馬來西亞均設立了處方要求。她並稱,市民購買隱形眼鏡時,應選擇正規渠道進口、印有衞生署列表代碼(HKMD)的,避免購買無中英文標籤或標籤被遮蓋的商品。
眼科專科醫生湯文傑表示,「水貨」隱形眼鏡可能因運輸、儲存不當致包裝破損,導致細菌孳生。着色面較大的美瞳隱形眼鏡,透氧度較低,不宜長時間佩戴。他每年接獲約5至10宗因不當使用隱形眼鏡、引致不良後果而求醫的個案,包括刮傷眼角膜及細菌性感染,曾有一名年輕人因佩戴隱形眼鏡過夜而受感染,導致三至四成視力永久受損。
協會就規管醫療器械立法提出六項建議,包括建議政府設立消費者醫療器械強制註冊制度,同時限制未註冊業者的網絡銷售行為,減低對消費者的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