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承先啟後/「重走長征路,更懂國家富強來之不易」

時間:2025-10-20 05:01:32來源:大公报

  圖:鄭鎮炎與在場民眾分享沿途的經歷。

  鄭鎮炎昨早到達紅軍長征路的終點吳起鎮,他向着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碑鞠躬,碑上刻着「1935.10.19」。90年後的今天,鄭鎮炎終於圓了50年前的夢。

  50年前鄭鎮炎讀大學時看過《紅星照耀中國》一書,欽佩紅軍的艱苦奮發、砥礪前行的精神,立志重走長征路。2024年10月17日74歲的鄭鎮炎由江西于都出發,花了250日徒步6030公里,昨日到達吳起鎮完成長征路。「重走長征路是我一生最想達到的目標,我已完成一生最重要的事,此生無憾,再沒其他高遠目標比重走長征路重要。長征路獨特之處不是環境艱難,是其獨特歷史,共產黨輝煌的歷史。」

  鄭鎮炎對大公報記者說,當年紅軍長征出發時有8萬6千人,一年後到陝北吳起鎮只餘下7千人,這7千名紅軍經歷長征洗禮,非常堅強,接着發生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這7千名紅軍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骨幹力量。紅軍到達延安後短短14年,中國共產黨解放全中國,長征的幹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長征對中國人而言,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體驗是書本上難以感受到的

  鄭鎮炎坦言今天他行的長征路是公路,對比當年紅軍走的是小路或山上的羊腸小徑的艱辛,已有很大差異;鄭鎮炎是在和平盛世下翻山越巔,但當年紅軍則是一邊打仗一邊走路,食不飽、穿不暖。鄭鎮炎說能實現走一趟紅軍長征路,豐富了對紅軍歷史的細節了解,長征走的路大都是山區崎嶇不平路,經過的大雪山等地勢非常艱難,他最難忘行走貴州的路段正值冬季,多霧多雨寒冷山多,路崎嶇不易行,這個親身體驗是從書本上難以感受的。

  他語重心長希望年輕人每年騰出時間走一段長征路,體驗及對比今昔,是一種好好的學習方式。紅軍不怕犧牲,克服困難,絕境中奮起前進,堅定信仰的精神值得學習,香港年輕人應多學習長征史,當中有很多勵志故事,可以令人更堅強。鄭鎮炎對大公報記者表示,「香港近幾年面對很多困難,香港有什麼困難可比及紅軍長征?只要香港人吸取長征精神,就不會抱怨垂頭喪氣。」他認為紅軍精神對個人生活、社會到國家等方方面面都很有啟迪。

  現在地緣政治複雜,面對關稅戰等多方挑戰,鄭鎮炎表示一個國家的精神很重要,只要國家有精神力量,特別是吸取長征克服困難、逆境逢生的紅色基因,便一切都能挺過來。

  國家大力發展山區令人感動

  鄭鎮炎說,完成長征路,他有很多得着,體魄比出發前更好,精神上得到昇華,不會容易被困難打倒。他感受至深的是長征路經過廣東、廣西、貴州、湖南、雲南、四川、甘肅、寧夏、陝西的窮困山區,他看到基建齊全,處處有通訊網絡、電網太陽能、清澈的水源充足,很是感動:「國家富強來之不易,山區村民的金錢物質雖不及城市,但政府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地區建設,令我非常感動。」

  鄭鎮炎說此行還收穫到友誼。他說山區的人非常友善,村民得知他走長征路,送贈食物支持,住宿打折,還熱情宴請他食住家飯,這些長征路上的人情味已記載在鄭鎮炎的日記中。

  鄭鎮炎重走長征路已成為內地媒體追訪的熱話,感染粉絲陪行,特意找他合照打卡。鄭鎮炎笑說因他是一名香港人引起內地媒體重視,「我沿途起了溝通橋樑,說好香港故事,讓大家感受到香港人對國家的感恩熱愛。」

  畢竟鄭鎮炎已離家太久,他說掛念家中的太太、三隻狗、香港的朋友。鄭鎮炎感謝《大公報》對他的報道,「感謝讀者對我的支持及鼓勵。我走長征路是低調及個人行為,我的視頻、日記、文章發表,都是他人放上網的。我若能通過媒體報道引起大眾對長征的興趣從而認識長征歷史,是非常好的事情。」\大公報記者 李雅雯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