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肖泓宇報道:跨境消費愈趨普遍,但部分個案發生紛爭,跨境追討往往會出現困難。消費者委員會昨日表示,今年首9個月接獲涉及跨境網購的投訴有431宗,創4年新高,超越去年全年數字,較去年同期增近7成。而今年首9個月,有177宗透過互通機制轉介網購投訴。有港人在深圳訂購傢俬,但收到設計圖後發現與預期不符,最終向消委會求助,經轉介深圳消委會協助調停。消委會提醒,跨境消費應妥善保留有關收據及證明,以備發生糾紛時有據可依。
深圳買傢俬不對辦 退一半訂金
其中一宗透過投訴互通機制轉介調停的個案,投訴人袁先生去年光顧深圳一間傢俬店,為香港居所訂造衣櫃,他於三年前曾在該店訂造書櫃,滿意品質,當職員上門度尺時,他要求按2021年書櫃的規格製作。當時職員沒提出異議,他以為雙方已達共識,沒有即場書面確認規格及木板厚度。
傢俬店其後報價人民幣13800元,袁先生支付1000元訂金,但收到設計圖則後,發現衣櫃邊框和層板厚度較預期的薄,遂向傢俬店投訴。店方說若更換木板,袁先生需額外付900元,他不滿,向香港消委會求助。
香港消委會將個案轉介至深圳市消委會,經調停後,店方最終同意退回一半訂金。
消委會總幹事沈朝暉表示,自2022年起,由香港消委會轉介給境外消保組織跟進的個案有156宗,內地佔84宗,其中大灣區佔49宗。通過投訴互通轉介機制,大約60日完成處理個案,過往三年處理成功率平均為64%,2024年達70%,今年達73%。
至於未成功處理的案例,沈朝暉表示,消費者未提供詳細的消費資料,導致無法跟進。
消委會提醒,跨境購物前,應細閱貨品陳述包括規格、功能等;交易後應妥善保留所有交易憑據,包括收據、訂單截圖、付款紀錄、與商戶的對訪紀錄。若發生紛爭,消費者若與商戶協商不果,可向居住地的消保組織求助,若該組織與香港消委會已簽署協議,將可按機制轉介個案,以調停方式解決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