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謝展寰:次階段「走塑」 須找到合適容器

時間:2025-10-05 05:01:34來源:大公报

  左圖:環保署8月推出「非塑膠容器試驗計劃」,超過千間食肆參與。右圖:參與「非塑膠容器試驗計劃」的食肆,會展示計劃標誌門貼。

  【大公報訊】記者程進報道:環境保護署今年8月推出「非塑膠容器試驗計劃」,招募本地餐飲業界試用各類非塑膠容器,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日在電台節目表示,已有逾千間食肆參與計劃,初步反應是盛載湯類等又濕又重的食物時,容器不穩固。當局正與食肆及容器生產商加強合作及試驗,希望可以盡快找到足夠的替代品。

  參與試驗食肆:仍易倒翻滲漏

  謝展寰表示,有關試驗計劃沒有設定時間表,要推行強制「走塑」第二階段必須附合的條件,是要找到成熟又合適的替代品,才可以考慮強制執行,否則只會製造麻煩。他表示,許多食肆向當局反映容器「未掂」及「唔妥」,特別是中式餐廳或需盛載湯類的店家,部分容器蓋不緊,容易倒翻或滲漏。當局已向生產商反映,希望透過改良設計和物料來改善問題,並盡快找到足夠的替代品。

  此外,政府決定暫緩垃圾收費計劃,謝展寰表示,該計劃並非取消,而是轉為備用工具,未來將視乎需要與條件再考慮是否推行,並提及是否重推收費,將取決於減廢進展是否遇到瓶頸、其他措施是否無效,以及當時的民情和經濟環境等因素。

  謝展寰表示,垃圾收費旨在推動減廢及做好分類回收。他指出,過去20多年政府雖然積極宣傳教育,但垃圾量仍上升,成效有限,不過市民對回收減廢的認知已有所提高,垃圾棄置量從2021年的每日1.15公萬噸降至去年的1.05公萬噸,認為市民雖然不認同垃圾收費,但減廢目標已初步達成。

  謝展寰昨日亦指出,首座「I-PARK」將於今年底落成,明年啟用;第二座已進入招標階段,預計2030年前投入運作,處理量達6000公噸垃圾。他續指,北都亦已預留用地興建第三座,但若每日垃圾棄置量能降至9000公噸以下,便無需興建第三座設施,可節省數百億元的開支。他亦表示,隨着市民減廢意識提升,對實現2035年「零廢堆填」目標充滿信心。

  另外,謝展寰指出,當局正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推動「無廢灣區」計劃。今年初已與廣東省成立工作小組,並已召開兩次會議,就木材、塑膠等回收物料進行循環再造或轉化為原料,期望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