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特區政府調整下一個十年期房屋供應目標至四十二萬個單位,公私營房屋維持七三比。\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安居樂業是不少置業人士的夢想,香港特區政府昨日公布《長遠房屋策略》2025年周年進度報告,下一個十年期房屋供應目標42萬個單位,較去年訂立目標減少兩萬個,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29.4萬個單位,私營房屋供應目標為12.6萬個單位,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維持七比三。
房屋局表示,積極推展多項「提速、提量、提質、提效」措施,盡快增加公營房屋供應,已覓得足夠土地,可滿足未來十年供應目標,並已徹底扭轉「頭輕尾重」情況。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委員梁文廣認為,政府目標供應單位估算較去年減少,相信已考慮出生率及外來移民等因素,整體估算反映現實及較為務實。\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
《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推算,下一個十年期(2026/27至2035/36年度),本港總房屋需求為41萬9100個單位,較上一年推算減少18900伙,政府因而將供應目標定於42萬個單位,較前一年下少4.5%。
每年建逾3萬公營房 創24年新高
傳統公營房屋在未來五年,預計可供應16萬9500個單位,即平均每年有超過三萬個單位落成,創下24年來新高,未來十年,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29.4萬個單位。
私營房屋供應方面,未來十年供應目標為12.6萬個單位。政府在報告中承諾,未來十年將會有足夠土地滿足有關目標,除了政府賣地項目,其他土地來源包括:鐵路物業發展項目、市區重建局項目及私人發展項目。
政府又估算,下一個十年期居住環境欠佳的住戶,包括板間房、寮屋、工廈等住戶的數目維持12萬7500個,連續第三年未有更新。房屋局解釋,鑒於「簡樸房」規管制度目前尚未實施,現階段難以估算規管制度對劏房住戶數目的影響,所以採取審慎做法維持推算,日後會因應規管制度的落實情況,適時檢視對住戶數目的影響。
特區政府強調,解決房屋問題是本屆政府的施政重點。房屋局表示,一直積極推展多項「提速、提量、提質、提效」措施,以盡快增加公營房屋供應,自本屆政府上任以來,已有超過10.3萬個家庭獲安排入住公屋或購買由房委會和房協出售的資助出售單位,數字較上一個三年期大幅增加約五成。
房屋局指出,未來十年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可以滿足29.4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供應目標,經過不懈努力,公營房屋供應「頭輕尾重」的情況已經徹底扭轉。2026/27年度起的五年,總體公營房屋建屋量包括簡約公屋,將達到18.9萬個單位,較本屆政府上任時大幅增加約80%。傳統公營房屋供應而言,未來五年的供應量預計將達16萬9500個單位,平均每年有超過三萬個單位落成,數字是24年來的新高。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委員梁文廣昨日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今年報告的政府目標供應單位估算較去年減少,相信政府已考慮不同因素,例如出生率和外來移民數字等,認為整體估算反映現實及較為務實。
梁文廣認為,公私營房屋維持「七三比」屬於合適,基層市民輪候上公屋的人數有所減少,但仍然有不少人住在環境較為惡劣的居所,因此社會對公營房屋仍有一定需求,同時需要預留一定數目的資助出售房屋讓市民向上流動。
取締劏房 環境欠佳住戶料減少
至於「簡樸房」監管問題,政府將在2026年正式立法取締劏房,業主可向政府登記獲取寬限期,將不合標準「劏房」改建成合規「簡樸房」。梁文廣相信,簡樸房條例生效後,居住環境欠佳的住戶數量將會逐步減少,不合規的分間單位於數年後一定會被淘汰,而且未來公營房屋單位不斷增加,可以幫助有關住戶上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