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祖國,血脈緊相連。
鴉片戰爭以後的中國近代史,記載着香港被迫割讓的屈辱,記載着中華兒女救亡圖存的抗爭,更記載着香港與祖國休戚與共的發展歷程。
當日寇鐵蹄踐踏神州,東江縱隊的槍聲在敵後響起,成為至暗時刻的星光;當民族存亡危在旦夕,香港青年的吶喊在維港回響,成為千萬抗敵隊伍的一員。香港同胞築起了抗戰的「南方屏障」,以赤子之心譜寫了命運與共的壯麗詩篇。
時代在變,不變的是信念。此次大閱兵的鋼鐵洪流與鏗鏘步伐,讓港人看到了強大的國防力量,看到了民族復興的壯闊前景,更看到了香港未來的光明前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波瀾壯闊的百年奮鬥史,記載着香港同胞作出的獨特而重要的貢獻。有史以來,香港同胞始終同祖國風雨同舟、血脈相連。」
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香港同胞從未缺席。百多年來的歷史,祖國的支持從不停歇。歷史無數次說明,愛國始終是港人不變的精神底色,強大的祖國始終是香港抵禦一切風浪的堅強依靠。
回眸歷史,放眼未來,信心倍增。從偉大的抗戰精神中汲取力量,從閱兵式中堅定對未來的信心,在「愛國者治港」新階段的香港,必將大放異彩。
愛國主義是香港同胞始終不變的精神底色
香港新界烏蛟騰村的抗日英烈紀念碑前,鐫刻着1942年因掩護東江縱隊戰士而壯烈犧牲的19位村民名字;西貢黃毛應村,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在此成立,自此成為香港抗戰的重要力量;青山公路旁的「英烈千古」牌坊,見證着港人在敵後開展游擊戰的艱苦歲月……
一個個散布在城市角落的歷史坐標,帶領着人們回望香港抗戰的烽火歲月,見證着永不熄滅的愛國精神。
這是一種深植於血脈、矢志不渝的民族大義。當侵略者的槍炮擊碎港島的寧靜,家國危亡之際,香港同胞的心更加與祖國母親同頻跳動。從各界精英到普通市民,從工人學子到工商巨賈,億萬炎黃子孫共赴國難的集體意志,在這裏得到了鏗鏘回響。
這是一種挺身而出、不畏犧牲的家國擔當。在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旗幟下,英雄兒女穿梭於山海之間,捨生忘死,營救文化精英、國際友人,破襲日軍設施,用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重創敵人。更多的無名英雄,則以暗中輸送物資、傳遞情報、抵制日貨的方式,構築起抵抗侵略者的精神長城。
14年抗戰期間,160萬人口的香港,驟降至不足60萬。但在艱苦的環境下,香港為全民族抗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既是輸血內地的脈管,又是刺向侵略者的匕首,更是文明火種的方舟,香港同胞滿懷愛國熱情,書寫了歷史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年8月30日,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園典禮時指出:「我們在此深切緬懷奮勇抗敵、保家衛國的抗日英烈,更要讓愛國精神薪火相傳,照亮未來。」
「此燈亮處,便是中國」,1943年聖誕節,港九大隊在赤柱監獄外牆刻下了這句話,如同星光,映照在處於鐵蹄之下香港民眾的心間。短短8個字,充滿了希望、堅毅與不屈的精神,飽含了對國家的無限熱愛。這樣的愛國情懷,就是香港同胞不變的精神底色。
國家強大是香港同胞安身立命的根本保障
歷史無數次證明,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就沒有香港的發展與安定;沒有祖國的繁榮昌盛,就沒有香港今天的繁榮。
一百多年前的鴉片戰爭,國家積弱下的香港,被迫割讓。當祖國大地被日寇蹂躪,香港亦難以安寧。當國家強大,香港終能回歸祖國懷抱,真正當家做主。國家弱,則香港辱;國家強,則香港興。這一鐵律,在實踐中得到無比清晰的印證。
如今90歲的東縱老戰士、當年的「小交通員」林珍,獲邀赴京參加閱兵觀禮活動。她仍然生活在港九獨立大隊曾經戰鬥過的烏蛟騰,憶起當年,她曾感慨地說:「係中國共產黨帶領我哋,一齊走過最艱難的日子!」
亞洲金融風暴肆虐之際,中央政府果斷出手,力挺港元匯率穩定;非典疫情突如其來,祖國各地醫療物資、醫護人員馳援香港;全球金融海嘯衝擊之下,中央推出系列政策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社會出現動盪之時,頒布實施香港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為香港由亂及治、由治及興撥雲見日;新冠疫情爆發,中央一聲令下,一個月時間,中央援建的6所方艙全部交付,約2萬隔離床位投入使用……
每一次香港面臨挑戰,國家總是最及時、最有力地挺身而出,成為香港戰勝困難、再創輝煌的最強大支撐。祖國的強大,不僅體現在關鍵時刻的鼎力支持,更體現在為香港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廣闊舞台。
一個多星期前,在各界見證下,國家科技部部長陰和俊為15所在港全國重點實驗室授牌。這是中央支持的又一新舉措,標誌着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創新體系,迎來創科發展的新階段。這樣的惠港舉措,一個接一個。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穩步前行,國際調解院總部即將運作,國際創科中心建設方興未艾……國家戰略的宏大布局,為香港發展注入了源源不絕的動力。世界金融中心「三甲」、最自由經濟體、創新集群世界第一,等等,在國家的強大支持下,憑藉「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香港發展勢如破竹。
團結奮鬥是戰勝一切困難挑戰的力量源泉
抗戰勝利的偉大奇跡,是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的結晶。團結奮鬥是戰勝來犯敵人的法寶,也是香港當下和未來戰勝一切困難挑戰、開創美好明天的底氣。
8月底,由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主辦的「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型巡迴展覽」,8天裏共吸引逾10萬人次參觀,創下同類展覽的紀錄。有老師帶着學生,有家長陪伴孩子,更有特區政府的三司十五局公務員,他們看着展板內容,久久不散。
9月3日的閱兵儀式,在中小學的課堂內,在戶外大屏幕周圍,在寫字樓的電視機前,在地鐵內市民的手機裏……無數觀看直播的港人為閱兵的恢宏氣勢而感動,為國家的強盛而自豪,為民族的復興而振奮。
在展覽廳的光影中,在歷史的足跡裏,在年輕人的眼神中,港人讀懂了「國安家好」的歷史邏輯,看到了新時代的使命擔當。歷史沒有被遺忘,精神依然在延續。香港這座曾經經歷戰火洗禮的城市,積極地通過宣傳教育和舉辦紀念活動,將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這樣的一幕幕,既反映出「愛國者治港」之下香港社會的積極顯著變化,也展現出團結一致謀發展的嶄新面貌。
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在發展中邁向未來。當前,香港正處於從由亂到治邁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但發展道路不可能一馬平川,依然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偉大的抗戰精神啟迪港人、近年不平凡的歷程提醒我們,團結就是克服一切困難挑戰的法寶。
「希望全體香港同胞大力弘揚以愛國愛港為核心、同『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繼續發揚包容共濟、求同存異、自強不息、善拚敢贏的優良傳統,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七一」的重要講話,猶在耳邊,激勵全體港人奮發有為,開創新的發展局面。
維港潮起潮落,見證歷史;獅山雲卷雲舒,映照未來。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大會,是對先烈們的崇高致敬,是向未來征程的莊嚴啟航。香港的未來繫於國家的未來,我們從愛國愛港的鮮明底色中,汲取團結與奮鬥的力量;從國家強大的堅實保障中,獲得信心與勇氣的源泉。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一國兩制』實踐也進入了新階段。實現香港、澳門更好發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更大貢獻,是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的重要使命。」
80年後的今天,我們回望抗戰歷史,不僅是為了銘記過去,更是為了啟迪未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七百萬香港同胞與14億內地人民心手相連,必將共同書寫「一國兩制」實踐的嶄新篇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在閱兵分列式尾聲,7架戰機劃出14道彩煙,寓意中華民族14年可歌可泣的抗戰歷程,象徵着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14億多中國人民奔向強國復興的絢麗前景。
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國家好,香港好;香港與祖國命運與共,香港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