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新聞綜述/司局長訪遺址憶先烈 籲傳承愛國精神 抗戰史跡就在身邊 香港與祖國血脈相連

時間:2025-09-03 05:01:33來源:大公报

  左圖:何永賢日前到西貢五塊田參觀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市區中隊部駐地舊址,並拜訪抗日老兵劉炳安。中圖:卓永興日前走訪西貢蠔涌車公古廟及黃毛應玫瑰小堂,憑弔抗日英烈。右圖:林定國探訪上環抗戰遺址,提醒和平得來不易,需世代傳承和珍惜。

  80年前,中國人民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贏得了民族獨立與解放的偉大勝利。在這一場艱苦卓絕的鬥爭中,香港始終與祖國風雨同舟、血脈相連,在抗戰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為銘記抗戰歷史、弘揚抗戰精神,特區政府近期在全港多處抗戰遺址優化周邊環境,加設紀念牌匾、史實資訊牌等,讓市民更全面認識抗戰歷史及抗戰勝利的重大意義。多名政府官員連日來到訪各抗戰遺址,緬懷革命先烈,並呼籲社會傳承愛國主義精神、珍視世界和平,並為開創國家更美好的未來作出貢獻。

  這些抗戰遺址,分布廣泛,港九新界,山水之間,遍布着一個個紅色足跡……\大公報記者 龔學鳴、李清

  1938年,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設立,使用「粵華公司」經營茶葉生意作掩護,廣泛開展宣傳聯絡工作,積極發展華南抗日力量,接受和轉運港澳同胞、海外同胞捐贈的物資,協助華僑青年回國參加抗戰等。香港迅速成為聯繫海外華僑、轉運物資的重要樞紐。

  「80年前的歷史事件看似遙遠,但不少歷史痕跡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昨日來到位於中環皇后大道中的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遺址。他說,平日熙來攘往的「太平行」,其實前身為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的遺址。在全港多區都有不少與抗戰有關的歷史遺址,記載了香港民眾在抗日戰爭期間的英勇事跡。

  西貢玫瑰小堂 游擊隊補給基地

  在香港淪陷時期,作為香港地區唯一成建制的抗日武裝力量,港九大隊由中國共產黨東江縱隊直接領導。1942年2月,港九獨立大隊在西貢黃毛應村玫瑰小堂內成立,兩年間有約70名游擊隊成員定居和駐紮。小堂亦為前往中國西南部途中的游擊隊,提供食水、物資及庇護的地方。

  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和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近日先後來到這裏憑弔抗日英烈。卓永興說,80年前,抗日英烈堅守民族氣節,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投入這場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抗戰大業。特區政府在多處新豎立「香港中共抗戰遺址」牌匾,提醒世人不要遺忘抗戰歷史,認識港九大隊的貢獻。

  村民寧死拒出賣游擊隊情報

  西貢沙角尾村育賢書室曾被港九大隊用作抗日據點。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昨日到這裏與四位村長交流並指出,香港民眾當年一直支援抗戰,育賢書室由典型的「卜卜齋」書室,變為重要的秘密抗日基地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大埔烏蛟騰村是港九大隊的重要據點之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這裏遇到了烏蛟騰村的原居民李戊興村長,聽他分享村裏的先輩當年即使面對日軍的酷刑,都寧死不屈、不肯透露關於游擊隊的情報的故事。

  孫東表示,今天的和平是由眾多為國奉獻生命的先烈所換來的,因此我們更要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沙頭角石涌凹羅家大屋是「香港抗日第一家」羅氏族人的祖屋。羅氏一家共11人參與抗日游擊活動,並組成本港第一支抗日聯防隊,以該祖屋作根據地。日佔時期,它是港九大隊的活動基地及交通站。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日前與香港青年團體參觀大屋,期望青年能夠深刻體會國家從苦難走向強大的歷程。保安局作為負責維護國家安全的主事政策局,更加要牢記這段歷史,堅決履行維護國家安全、守護香港穩定的職責,牢牢把關安全防線,令香港繼續安定繁榮。

  1943年5月的一個晚上,港九大隊大嶼山中隊長劉春祥帶領六名班排骨幹,駕船往龍鼓灘準備開闢新的根據地。船駛至龍鼓洲、沙洲兩個小島附近的海面時,突然遭日軍炮艇伏擊,劉春祥等英勇應戰,但敵我力量過於懸殊,激戰後劉春祥等7位戰士和船家梁克一家五口壯烈犧牲。

  如今在屯門龍鼓灘設有「劉春祥抗日英雄群體紀念碑」。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早前到訪此處,當日雷聲震震,恍若當年在龍鼓洲海上激戰的炮火聲。盧寵茂表示,抗戰期間,面對民族存亡,無論是投身軍旅的戰士還是平民百姓,都毅然挺身而出,以捨生取義的氣節守護每寸國土。傳承歷史,不負前人,建設強國,守護和平。

  長洲醫院在抗戰時期是育嬰院和兒童難民收容所,亦是中共長洲支部的活動地點。當時,島上一名劉姓富商組織自衛團,其中第二小隊為中共長洲支部領導的「新青體育會」,隊部設於長洲醫院。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日前來到這裏緬懷先烈,她表示,先烈以偉大犧牲換來今天人民安居樂業。和平、包容、開放、共享的價值,才是世界應該共同守護的價值,這四大價值理念亦正正反映在「一國兩制」的制度設計中,讓香港發展前景持續開闊。

  「小鬼通訊員」口述寶貴歷史課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到西貢檳榔灣五塊田參觀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市區中隊部駐地舊址。1943年港九大隊市區中隊的中隊長兼指導員方蘭就住在五塊田劉姓通訊員的家中,該址附近還有小船作交通以聯絡溝通。

  現場有一位姓劉的村民,其92歲堂叔正是當年的「小鬼通訊員」之一的劉炳安。「安叔」憶述當年自己只有9歲,就負責帶着情報往來西貢及中環、銅鑼灣等地。談到當年情報字條的摺法和收藏方法、赤腳走遍多個地方、被方蘭問及「要不要做通訊員」及須與父母斷絕聯繫的過往,每一句都讓他們更深刻了解當年的情況。

  「看着安叔一枚枚的勳章、一張張的照片、一本本相關書籍、聽着他孩童時為抗戰所作的貢獻,都感到由衷敬佩,也慶幸自己有機會上這一堂寶貴的口述歷史課。」何永賢說。

  儒林臺觀察站 搜集日軍情報 

  上環儒林臺8號舊址,曾是港九大隊的情報觀察站。1944年盟軍準備反攻時,港九大隊市區中隊配合盟軍行動,在這裏搜集日軍軍艦情報。隊員文淑筠家住在這裏,她每日透過窗口以望遠鏡觀察,將日軍艦艇型號、停泊方位逐一記錄,與另外的觀察站對照、補充,輾轉將情報轉送東江縱隊司令部交盟軍。

  「當年的儒林臺舊址已經變成高樓大廈,今天許多人亦未曾親歷戰火,但歷史印記不可磨滅。」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說,全港各區有不少保留下來的抗戰遺跡,提醒後人和平得來不易,需要世代傳承與珍惜。

  在西貢舊墟,有另外一處港九大隊的情報站。游擊隊員以位於西貢大街18號的「不夜天」茶座店員身份作掩護,暗中搜集及轉送情報。護送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逃離本港的「秘密大營救」任務中,「不夜天」茶座還是一個補給站。被護送人士在這裏補充體力,再繼續趕路乘船離開香港。

  「本港一批批的抗戰遺址,充分見證了香港與祖國從來血脈相連的緊密關係,和在抗戰期間的積極重要貢獻。」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