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1923年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上,李惠堂率隊打敗日本。
抗戰爆發後,許多港人通過實際行動支援內地抗戰,有的青年甚至回到內地直接抗戰。
20世紀30年代,也是李惠堂被稱為「亞洲球王」的時代。李惠堂出生於香港大坑村,小時候喜歡在大坑村的草地踢足球鍛煉身體。其後考入皇仁書院,在皇仁時亦繼續參與校內足球活動。
「當時香港足球很厲害,香港淪陷的時候,他(李惠堂)回到了家鄉──梅州市五華縣。他推動足球運動,把表演賺的錢捐給國家打仗,另外還鼓勵年輕人參軍,這就是他當時的貢獻。」蔡建祥說。
遠東運動會重挫日本
1923年,年僅18歲的球王李惠堂首度遠征在日本大阪舉辦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賽前日本人以為穩操勝算,準備洗雪前恥,不料卻以1比5慘敗,李惠堂奪得第六屆遠東運動會足球冠軍,讓「甲午戰爭」以來,備受壓抑的中華民族在體育場出了一口氣。李惠堂後來回憶說,這是他足球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役。他也因此被球迷們視為足球場上的「抗日先鋒英雄」。
1941年,香港淪陷後,李惠堂不願做亡國奴,拒絕為日本人踢球,後又再拒絕在汪精衛偽政府任職。趁到澳門比賽之機,他輾轉回到老家,並組建了五華足球隊。李惠堂響應宋慶齡提出的慰問抗日傷病員的號召,四處舉辦義賽,為抗戰募捐出賽達138場,把義賽得到的款項捐給國家,用於救災、慰勞傷兵、孤兒等。據統計,1944年底到1945年初半年時間,李惠堂在重慶足球義賽就募集了超過1500萬元的資金支援抗戰。
1965年,60歲的李惠堂當選為國際足聯副主席,成為在國際足聯獲得最高職務的中國人。
1976年8月,聯邦德國《環球足球》雜誌組織世界球王評比活動,李惠堂同來自巴西的比利、英國的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諾、匈牙利的普斯卡什一起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1979年7月4日,李惠堂於香港病逝,享年7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