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如是我見/師陀《爭鬥》檔案的發現與考辨\慕津鋒

時間:2025-08-12 05:01:58來源:大公报

  《合浦珠還──師陀長篇革命小說〈爭鬥〉檔案的發現與考辨》終於出版了。這本書源於二○一七年我在文學館手稿庫看到的一份師陀《爭鬥》四章佚稿。

  《爭鬥》是師陀一九四○年在上海應香港《大公報》副刊主編楊剛之約,創作的以北平「一二.九」學生運動為題材的三部曲中的一部未完成小說。

  一九三九年九月,中共黨員、女作家楊剛由蕭乾推薦,接替蕭乾在香港《大公報》的工作,擔任副刊主編。為讓《大公報.文藝》香港版擺脫以往「盡量不登雜文」「不參加文藝界任何鬥爭」的傳統,楊剛決定擴大副刊的刊登範圍,盡可能多地刊登符合中共革命思想的各種作品以影響社會。除正面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方針,歌頌敵後軍民的感人事跡外,楊剛還積極邀請解放區、淪陷區作家創作敢於大膽揭露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和腐敗黑幕以及中國人民積極抗日救亡的作品,並在其主編的《大公報.文藝》和《大公報.學生界》副刊發表。正是在這一時期,師陀受楊剛邀請,為《大公報》副刊創作。

  接到約稿後,身在上海的師陀經過認真構思,很快便以自己親身經歷的北平「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開始創作小說《爭鬥》。《爭鬥》講述了一九三五年「一二.九」學生運動在北平爆發前後,革命青年杜蘭若、革命教師馬已吾,以及進步學生杜淵若、胡天雄、李文多、董瑞蓮等人在籌劃,以及進行和平遊行示威時遭遇血腥鎮壓的故事。師陀每創作完成一章節,便寄給香港《大公報》。《大公報》接到稿子後,很快編輯並自一九四○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在香港《大公報.文藝》和《大公報.學生界》連續刊載。在連載七章後,因當時的港英政府施壓,《爭鬥》停載。

  但師陀並未放棄,時隔六個月,一九四一年七月他將與《爭鬥》前七章一脈相承的後兩章,以《無題》為名,在上海租界的《新文叢之二.破曉》上繼續發表。其後近四十年,師陀未再提及《爭鬥》。直至一九八六年在與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人員談話時,師陀才再次談到這部作品:「另外還有一個三部曲,我寫了二部,第三部沒寫完。這是在楊剛接《大公報》副刊時寫的。當時我用鋼筆覆寫,很難覆得清楚,所以後來叫什麼題目我也記不得了。第二部快結尾時,日本人佔領了香港,《大公報》因此停刊,我也就沒寫下去。」

  二○○七年,清華大學解志熙教授與裴春芳博士相繼發現一九四○年底在香港《大公報》副刊發表的《爭鬥》前七章,和在上海《新文叢之二.破曉》上以《無題》為名發表的兩章。《爭鬥》是一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這在研究師陀的學者中幾乎已經形成定論。此後,一直沒有再發現任何與《爭鬥》有關的資料,直到二○一七年我看到了這部《爭鬥》四章佚稿。實物的出現,證明了當年師陀確實完成了這部手稿。之後,我又發現了兩部《爭鬥》殘稿,這證明了師陀對這部小說其實進行了幾次修改,其中一部覆寫稿中更是出現了一章全新的章節,這讓這部小說變得極為完整,章節數達到十三章,共五萬六千多字。

  由此可見,師陀先生當年應該是創作完成了這部小說,只是一些客觀原因讓小說無法繼續發表。再加之上海時局與自身生活的動盪,該小說很有可能被師陀不小心「遺失」。

  隨着研究的深入,我有關《爭鬥》研究的字數越來越多,結果便有了這部書稿。後來,我結識了師陀之子王慶一先生,王先生十分支持我的研究,後來更是授權我將《爭鬥》全文在這本書稿中刊出。這是該小說第一次以全貌呈現在中國文學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八十周年,「一二.九」學生運動爆發九十周年,這本書的出版「生正逢時」。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