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港鐵表示,東鐵綫古洞站工程同時採用多項創新自動化系統。
北部都會區交通基建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其中在北環綫的古洞站將於今年內平頂,目標2027年啟用。港鐵公司昨日向傳媒開放古洞站大堂層參觀,現場可見地面、大堂及月台層樓板均已完工。
為提質提效,港鐵大量採用200至300個預製組件及裝配式設計,工廠生產組件尺寸更精準;同時採用全自動板下排水系統,可自動監測隧道結構下的水壓變化,近日十號風球及黑雨天氣下,施工進度沒有延誤。車站隧道設有高靈敏度監測器,可如「水晶球」實時監測隧道結構狀況。\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文) 黃洋港(圖、攝錄)融媒組(製作)
無懼十號波及黑雨
古洞站設於東鐵綫上水及落馬洲站之間,未來將連接北環綫成為中轉站。港鐵表示,目前古洞站已完成建造月台層、大堂層及地面層層板,現正建造兩個車站出入口,車站結構預計今年內可平頂,同時隧道內的月台改造工程由2024年底開始,目前正陸續安裝自動月台幕門。整體項目目標於2027年竣工。
港鐵公司昨日向傳媒開放古洞站地下一層的大堂層參觀,現場可見地面、大堂及月台層樓板均已完工,透過大堂層未來的樓梯位置,亦可望到下面的月台層,正進行改造工程。港鐵指,古洞站是全港首個及港鐵第一個在營運中的鐵路隧道正上方興建的車站,在施工地盤的兩側就是正在運行的東鐵綫路軌,施工團隊用大型防火圍板,將路軌與地盤分隔開,確保工程和鐵路安全。
港鐵公司項目執行主管─北環綫(第一期)羅廸高昨日表示,為了提質提效及更安全施工,車站結構採用起碼200至300件預製組件,用於包括地面層樓板、樓梯組件、通風管道、懸掛組件,及混凝土組件,工廠模式下環境相對穩定,組件尺寸可做得更精準,大大提高品質,同時節省了搭架、釘板、紮鐵等傳統工序,亦可減少廢料、廢氣、塵埃、污水等碳足跡。
工程同時採用多項創新自動化系統,包括全自動板下排水系統,羅廸高表示,系統可實時監測車站隧道結構下方的地下水壓力,並配備壓力傳感器、流量計和中央控制器控制電動閥門,自動調節水壓,使雙層結構與上面的重量達到平衡,「天氣是重要挑戰,除了排水系統,雙層結構的地面層亦設1.5米高的防洪屏障,最近即使有十號風球和黑雨,工程亦沒有延誤。」
「水晶球」實時監測隧道結構
同時隧道內的路段亦安裝超過200個高靈敏度的監測儀器,羅廸高形容如一個「水晶球」一樣,可實時監測隧道結構狀況,精確度達至微米級別,掌握每個路段的隧道是否有升高、是否有沉降等情況,確保所有隧道和軌道移動保持在嚴格的5毫米設計限制內,保證通車後的行車穩定。
為穩固整體的雙層結構,工程在當年興建落馬洲支綫時同步建造的箱形隧道結構中,拆除了19條柱躉,騰出空間興建古洞站月台,羅廸高稱,「這些柱躉每條3噸重,作為工程廢料,要運輸到工地以外棄置,比較高危且麻煩,故我們將每條柱躉切割為三段,升級重用,鋪在月台層底的不同位置,利用其重量繼續用以穩定隧道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