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奮不顧身/水陸多線並進 突破日寇封鎖

時間:2025-07-30 05:01:35來源:大公报

  1941年12月底,日軍佔領香港後迅速封鎖交通要道、實施宵禁,並大肆搜捕抗日人士,令滯留香港的文化名人與民主人士面臨嚴重危機。為營救這批具影響力的抗日知識分子,中共中央書記處與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多次指示,務必不惜一切代價將他們安全轉移。

  一場由中共地下組織主導的秘密大營救隨即展開,東線由九龍經牛池灣、九龍坳,轉往西貢一帶乘船渡過大鵬灣,再進入惠陽游擊區;西線則由九龍出發,經大帽山至元朗、落馬洲,再越過深圳河與梅林坳,抵達白石龍游擊根據地。新界楊家村的「適廬」曾作為西線的重要中轉站,作家茅盾與新聞人鄒韜奮均曾在此藏身。

  除東西兩線外,還有一些年老體弱,經不起陸路長途跋涉,或長期逗留在港,身份易暴露人士安排由水路撤離。

  茅盾: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

  自1941年12月香港淪陷起,至1942年11月鄒韜奮成功抵達蘇北抗日根據地止,歷時11個月。整場營救行動由中共地下黨與數支港九大隊前身的武工隊通力協作,成功護送800多人安全撤離,包括文化人、知識青年及部分國民黨軍政官員與家屬。被成功營救的知名人士包括何香凝、柳亞子、茅盾、夏衍、范長江、梁漱溟等。

  儘管過程中屢遭困難,如經費短缺、敵情突變、與外地文化人語言不通,營救人員仍憑智慧與毅力,克服重重阻力,成功避過日軍嚴密哨卡與土匪騷擾,達成零傷亡的壯舉。1942年2月港九大隊正式成立後,營救行動仍持續進行,但大規模撤離已告一段落。

  作家茅盾曾評價此次營救為「抗戰以來,甚至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這場行動至今仍被視為香港抗戰歷史中最具規模與人道精神的壯舉之一。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